瞿秋白什么时候填写的国际歌(瞿秋白让英特纳雄耐尔唱响世界)

每当《国际歌》响起的时候,你我总是可以被这澎湃的旋律所吸引。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我们现在所熟知歌曲的最后一句词,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而英特纳雄耐尔只是international的音译。为何这个词没有被准确地翻译,而且还成为了百年不变的习惯?这其中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

在1919年那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学生的瞿秋白就已经对,马克思的相关学说有过接触。知道了在千里之外的俄国进行了一场大革命,成立了第一个以无产阶级为主的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各个团体也是只隔着纱窗看晓露,这都让当时的瞿秋白感到十分的迷茫。他一直都想亲自看看当时的俄国是何种面貌,是不是能给混沌的祖国带来一丝曙光。

1920年8月的时候,瞿秋白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北京和上海的两家报社聘请他为通讯员,前往苏俄进行采访调查。于是在这年冬天的时候,瞿秋白终于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踏上了这条梦寐以求的道路,而《饿乡纪程》一书就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

书中提到在10月25日的时候,瞿秋白在一位朋友的邀请下,参加了他们举行的一次庆祝大会。在宣布会议正式开始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都十分激动,紧接着共同唱起了雄壮的《国际歌》。这是瞿秋白首次听到这首歌曲,振奋人心的歌词和旋律回荡在心中,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力量。当瞿秋白第一次见到列宁真人的时候,他再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书中提到每当列宁发表演讲的时候,整个会场都被挤得水泄不通,他的身影映射到后面激昂的标语上。让瞿秋白真正认识到这个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的人是多么伟大。瞿秋白被这一切深深地感染了,他也亲眼见证了在这个新国家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学习到了不曾见过的思想。这一切都使瞿秋白更加坚信,只有这条路才能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

1922年12月21日,瞿秋白正式返回祖国,并且在陈独秀的邀请下进行工作。此时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道路,再也不是那个迷茫且不甘的少年了。当瞿秋白看到那些被列强欺辱的工人们,看到那些深受军阀战乱侵害的百姓们,那首激昂的曲子又回荡在了他的脑海中。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所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上正式发表。所有的词都经过了仔细思量,唯独international一词被他翻译成了英特纳雄耐尔。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瞿秋白当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这么翻译歌词声调相同,唱起来之后异语同声,让人感到世界大同。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唱《国际歌》,但由于地域、文化等诸多不同,所以歌词也很难做到统一。但唯有唱到最后的international时,那些受尽苦难的中国百姓,却能用英特纳雄耐尔与世界共鸣。这种牢不可破的羁绊,能让全世界的人携手战斗,拥有共同打倒敌人的无穷力量,而这也正是瞿秋白一直寻找的革命之路。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

在之后的时间,瞿秋白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和号召人们一起革命战斗。他还领导了各种工人运动,最后被成功选为继陈独秀之后的最高领导。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而瞿秋白因为身患恶疾被留在了瑞金,坚持与敌人进行游击作战。1935年2月的时候,瞿秋白的身体每况愈下。首长得知后也是立即做出了行动,准备先把他送去香港然后转往上海。可就在2月24日那一天,瞿秋白的队伍不幸被敌人发现。虽然他组织多次突围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被抓了起来。然而当时这些敌人并没有认出瞿秋白,但无奈后来队伍中出现了可恶的叛徒。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唱了最后一次《国际歌》后,在罗汉岭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

这首《国际歌》贯穿了瞿秋白的一生,是他战斗生涯最忠实的伙伴。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国际歌》被翻译出了很多版本,但绝大多出译词的最后一句,都是瞿秋白当年留下的英特纳雄耐尔。不管来自何处,说何种语言,你都可以唱着《国际歌》找到战友和同志,这就是他赋予你的强大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153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8日 下午1:39
下一篇 2023年1月18日 下午1: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