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考中进士能做什么官,孟郊进士及第后为什么没做到县令

一个读书人历经千辛万苦,高中进士,仅仅是在政治体制当中刚入门而已。科举考试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清朝考中进士都有什么出路,地方县令最低级却有人故意掉分求分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引用自头条百科

新科进士都有什么出路呢?有人立刻会想∶"当驸马!"状元配公主,很有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味道。但事实不是如此。驸马是不能够参政的,明清如此,多数朝代也都是这样。新科进士与其当驸马,还不如盼望着被高官显贵招去当女婿,既能当官从政又能娶个白富美。况且,考中进士的人年纪都不小了,有的可能都是爷爷辈的人了,很少有适婚年龄的青年才俊。当然,不排除有十八九岁或者二十岁出头的进士,学业顺利到什么程度?四五岁启蒙,十岁左右开始考试,接连考中秀才、举人、进士,中间不能有任何耽搁才可能在十八九岁考中进士。在古代,十八九岁也很可能结婚了,所以把进士招为乘龙快婿的都是文学小说里的情节。

清朝考中进士都有什么出路,地方县令最低级却有人故意掉分求分配

唐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那个时候每届进士的人数不多,维持在两位数。但是当时科举考试没有那么多层级,读书人可以直接考进士,所以出现青年才俊的可能性比较大。进士们会推举当中一两位年少俊秀的新科进士,骑马到长安城里去买花,叫作"探花郎",一夜看尽长安花。京城里的达官显贵或者是富豪会在家门口观察,看中了就让丫鬟拦马说:相公,累了歇歇。这就是要招他为乘龙快婿的意思。但是,到明清时期,这种仪式已经取消了,新科进士不像唐朝那么招摇、那么浪漫,大部分新科进士都是大叔。

清朝考中进士都有什么出路,地方县令最低级却有人故意掉分求分配

清朝进士都可以直接当官,但是谁当什么官、什么级别,就又要参加考试了。进士的分流考试,就是朝考。一甲三人不用参加朝考,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除一甲以外其他进士都要参加考试,再分出一、二、三等来,根据等级授予官职。会试、殿试和朝考过后,进士就有三次等级,相加后得出最后的排名。比如,会试第二等,殿试又得第二等,在朝考当中考了第一等,三次等级相加之和就是五。一般情况下,总和越低,分配的官职就越好。小于等于五,就入选庶吉士。庶吉士不是官职,而是翰林院的进修生。一般来说,有十分之二三的进士能够入选庶吉士,其余进士当中成绩较好的会分配到中央的各部院去担任相当于主事级别的官员;成绩较差的分配到地方上去当知县或者类似于知县级别的官员。这样的分配,大致就能够决定一个进士日后的政治仕途。

朝考是清代科举制度。凡新科进士引见前,由皇帝再考试一次,称朝考。朝考后授官,前列者为庶吉士,次者分别为主事、中书、知县等。

————引用自头条百科

朝考一等的人数比较多,有十个人左右。这就给了许多之前名次不太理想的进士一次逆袭的机会。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殿试后名列第三甲第四十二名,应该说成绩不好。但是他在朝考中名列第一等第二名,给道光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直接咸鱼翻身入选了庶吉士。还有一种说法是,进士的分流,主要看朝考成绩。朝考名列前几十的进士,直接入选庶吉士,完全不看之前会试、殿试的表现。

对于年纪很大的新科进士,历朝历代一般是授予闲散职位,不安排他们在实干岗位上劳心劳力。比如,满五十五周岁(这在古代就是高龄了)的新科进士,清朝原则上安排出任教职,或者干脆就是发放中等品级的俸禄而不授予官职。北宋的时候,有一个白眉书生,七十多岁了还来考试,实在是写不出来了,就在大白纸上写了一行话∶"臣老矣,不能文矣,俯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宋仁宗看了以后大为感慨,特旨录取他为进士。清朝也有类似的做法,乾隆以后规定,年纪七十岁以上的举人,只要坚持考完三场,一律授予教职或者是闲职。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引用自头条百科

清朝考中进士都有什么出路,地方县令最低级却有人故意掉分求分配

各条分流途径中,要特别说一下庶吉士。庶吉士是在翰林院里进修的资格,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储才",不好听一点得就是"待岗",平时也就是读读书,参加一些集体的写作和编辑工作。三年以后,庶吉士们还得参加一次考试,叫作"散馆"。因为栽培庶吉士的地方叫作庶常馆,这次考试后大家就要散了,各奔东西,所以叫作散馆。散馆考试也分出一、二、三等来,第一等的正式成为翰林,第二等的分配到中央各部院担任主事级别的官员,第三等去地方担任知县级别的官员。后两等看似和没入选庶吉士的进士们出路一样,其实里面是有门道的。毕竟这三年庶吉士不会白读的。在国家承平时期,官场上僧多粥少,不能安排人人都有实职。新科进士资历最低,一般都轮不到实职,如果分配到地方上当知县,且得候补,可能十年都补不上实职。庶吉士散馆分配地方担任知县,是"带缺出京",即带着实职出京,直接上任。清朝中期以后,地方实职油水多,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很多人故意在庶吉士散馆考试中考得很差,谋一个地方知县的实职。鲁迅家有一块牌匾"翰林门第",因为其祖父周福清,考中进士,入选了庶吉士,的确在翰林院待过三年。周福清庶吉士散馆时考得不好,直接分配江西出任知县。这就是带缺出京。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509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7日 上午10:43
下一篇 2023年1月27日 上午10: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