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事折体现各地风土

杂事折体现各地风土

山东巡抚准泰关于潍县士民捐修城垣的奏折抄件

杂事折体现各地风土

山东巡抚李树德有关临朐银矿的奏折

清代奏折从内容上说,可谓包罗万象、事无巨细,无论是国事家事,还是地方风土民情尽入折中。清代奏折中,也不乏有关潍坊的舆地城镇、特产风物等故事。

山东巡抚李树德奏请开临朐银矿

康熙五十八年(1719)六月,临朐煤商在该县略水一带开采煤矿时发现银矿砂,临朐知县陶宣、青州府知府陶锦层层上报,时任山东巡抚李树德委派青州府通判高维岩前往临朐确查。经现场勘查,“临朐略水地方开挖煤井之处果有银砂,每砂一两约可得银二钱七八分、三钱不等”。李树德命地方文武官员看守该煤井,不许擅自开挖。并将临朐发现银矿和淄川发现铅矿之事同时上奏康熙皇帝。李树德在奏折中说:“伏思银铅之矿乃天地自然之利,如开采果有成效,则上可以充裕国课,下亦可以资赡商民。”精明的李树德在奏折中还讨好康熙皇帝说:“主子睿虑周祥,或以聚集多人,恐地方滋扰不准开采,奴才立即严饬地方官堵塞封闭,不许民间偷掘。”康熙皇帝朱批说:“铅矿且停,银矿再斟酌,果然一两砂内得三钱银,美得好矿。俗话说:一山有矿,千山有苗。真苗难遇。”

随后,李树德派人对临朐银矿进行试掘,他在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奏折中汇报说,“从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十四日止,共得砂一百七十一斛,但线矿时有时无,且有坚石夹护,惟恐一时线断亦未可定”,并称颂康熙皇帝说:“主子真苗难遇之御批,诚为明鉴,万里无微不照。”康熙皇帝御批:“都览过了,皆是好矿,但不知后来如何,还出好些,能干有守之员多开几处再奏。”随后,李树德按照康熙皇帝旨意,对临朐银矿加快开采进度。他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三月二十六日的奏折中说:“自去年十月十五日起,至今年三月十四日止,共得有各种矿砂石一百三十三斛一十二两,共提炼上缴白银三百一十一两。”康熙皇帝显然对奏报结果甚为满意,朱批说:“朕即打发部院才能章京同尔商量开矿之事。”不久吏部员外郎德禄等六人奉命前往山东各地辅助开采银矿。

但山东银矿总体上并不理想,出银甚少。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李树德专折上奏山东济兖青登四府银矿开采情况,临朐略水当时开有六洞,安邱(今安丘)担山开有五洞(因以铅砂为主,当时奉旨关停)。康熙皇帝在李树德奏折上说:“总是得数无多,劳民生事,不必刨了,部官都回来罢。”山东银矿开采遂告停止。当时与德禄随行至山东的,还有时任户部郎中李卫、吏部员外郎陆师,其中陆师负责督查青州府各地矿洞。安邱人孙自务著有《陆巢云验封矿洞纪略》,详细记载了陆师奉命封闭青州府属矿洞一事。

田文镜奏报修建青州满旗城垣营房

青州满城自雍正七年(1729)开始筹建,时任河东总督田文镜派登莱青道孙兰芬先行查勘,确定征用的土地,估算所需木料石料等。据估算,约需大小木料十五六万根之多,初议从南方采买,海运至胶州,再运往青州。考虑到“途经高密草场湖地,一遇雨水泥泞难行,车辆不能挽运,脚价倍费”,遂决定就近采买青莱二府所产榆楸槐杨等本地木材。但山东布政使费金吾不同意田文镜的观点,认为山东本地所产榆楸槐杨容易朽蛀,而且随伐随做,木性不坚。又说青莱二府当地的大树不是寺庙茔地的“荫木”,就是老民老妇留用之树。对此,坚持采买山东当地木材的田文镜向雍正皇帝专门上奏修建青州满旗城垣营房一事,其折中涉及木材的文字竟达上千字,可谓喋喋不休。对此,雍正皇帝也不厌其烦地批示了一百多字。他也不赞同在山东当地采买木材,建议可否从邻近的直隶采买,但字里行间却是充满了对田文镜的偏爱:“在东省采买榆楸等木,此四种惟槐木外原不经久,况槐又难多得,与朕意亦不相洽,此事亦急难办理者,便迟一两载亦不妨……东省采买杂木可暂缓可也。此等事卿不必过费神思,朕委差官员之意原为省卿力量办理地方正事之意也,卿可知之。”

据督建青州满城的御史偏武奏报,青州满城所用木材后来自天津采买,具体由时任巡盐御史、祖籍高密的郑禅宝经办。据偏武奏报,青州满城自雍正八年(1730)六月初六正式兴工,至雍正十年(1732)十月正式交付使用,共建有官署、公务衙门、兵丁住房、学校等房屋4824间,大城并月城通长一千零四十九丈,城门八座,水闸四座,护河石桥四座。

景芝为三县毗连之所阿尔泰奏请加强管理

景芝镇地处高密、安邱、诸城毗临之所,自古就是商业重镇,元代曾设景芝社巡检司管理该地,明万历间尝移莱州府通判驻此。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将其与安平、颜神并称为山东三大名镇。

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任山东巡抚阿尔泰奏请将安邱县丞移驻景芝镇,令其稽查保甲缉拿窃匪,以加强景芝镇治安管理。他在奏折中说:“青莱二府交界之景芝集,系诸城、安邱、高密三县毗连之所,距城各数十里,系潍县、胶州一带商贩往来大路,人烟稠密,奸良莫辨,必须设官以安静地方。”朝廷允许了阿尔泰的请求,此后,安邱县丞移驻景芝镇。

潍县士民自发捐银修筑城垣获赠匾额

乾隆初年,山东各州县奉旨维修当地城垣。乾隆十四年(1749),经时任潍县知县郑燮估算,需银八千二百七十三两,因工程浩大,原计划遇水旱不齐之年采取以工代赈方法修筑。当时潍县拔贡郭鸿文等人急公好义,认为潍县连年风调雨顺,情愿出自资修筑。当时经潍县知县郑燮共同查丈,通计残缺城垣一千八百二十三尺,城垛破坏者二千三百五十六个,又城外沙堤坍塌四百五十余丈。郑燮首捐助三百两交于郭鸿文,于当年十月初二兴工,士民踊跃参与,至次年正月修筑城垣一事大功告成。

当时潍县绅民共捐银八千七百八十八两,时任山东巡抚准泰认为潍县士民急公好义之举实属可嘉,亲自为捐银千两以上的郭鸿文,捐银三百两以上的田廷琳、郭烜纪、郭伟业等五人给予匾额,其他人则由布政使、巡道、知府、知县分别给予匾额,以示表奖。并将潍县士民捐修城垣情形上奏。翻阅《潍县志稿》,修志姓氏中,中书郭鸿文、州同田廷琳、州同郭伟业、监生郭烜纪赫然在列。

安邱监生刘灃捐资助学知州分省试用加同知衔

光绪年间,新学兴起,各地陆续涌现许多新式学堂。当时的安邱监生刘灃,急公好义,个人捐资创立高等、初等半日学堂,先是捐地四亩八分,建造房屋三十五间,并准备书籍、仪器、标本等,又捐地一百亩作为办学经费。又建房三间作为蚕桑研究所,又捐地二十亩,种桑五千余株。刘灃所捐资产,按当时市价折银一万零一百二十五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初四,民政部左侍郎、署理山东巡抚袁树勋奏报刘灃“念时艰捐兹巨款,实属急公好义”,奏请将刘灃以知州分省试用并加同知衔。光绪皇帝朱批:“著照所请。该部知道。”

晚清时期,今天的潍坊所属县市区涌现了诸多乐善好施捐助教育的人士。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原江苏句容县县丞、高密人张渠妻臧氏以捐助书院经费,奉旨建坊旌表。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6456.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上午10:08
下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上午10: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