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来了上蒸下煮正伏天,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北京时间7月23日4时07分

将迎来大暑节气

此时节热浪滚滚

万物如同被蒸煮

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

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大暑气候特点

一半春夏,一半秋冬,四季变幻总是以盛极作为结束。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一个万物并作的时节。

大暑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俗谚。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骄阳如烈火,酷热难耐;当阴天下雨时,天气更是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如在蒸笼之中,因此有俗语,“大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时节,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至东北,因此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大暑一定比小暑热吗?

小暑和大暑虽然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但是也是有区别的。小暑的热更有爆发力,而大暑的热更持久。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大暑节气的天气更热,那是因为刚进入小暑节气的时候,人还能适应暂时性的高温酷热天气,可是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一长,就会让人感觉到更加闷热了,这样就算是大暑和小暑节气的温度是一样的,但也会感觉到大暑节气的天气会更热。

另外,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以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为基础从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如果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中国,那情况其实会有比较大的区别,有些年份有些地区是大暑比小暑热,而有的年份小暑比大暑热。

大暑三候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意思是,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萤火虫卵化而出。土壤浸润,天气闷热,湿气很重。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大暑农事

农谚云:“大暑到,农事忙。”大暑时节,雨热同期,温度与湿度搭配较好,加之光照充足,尤其利于农作物生长。

“禾到大暑日夜黄”。在南方,大暑恰逢“双抢”(收早稻、种晚稻)时节,是一年中最紧张的时段。农民凌晨两三点就得下水田扯秧扎把,为的是赶在早晨第一缕阳光出来时把秧苗分插,避免正午火辣辣的太阳把秧苗晒枯。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大暑养生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出汗多易伤津耗气。南北方对于大暑的饮食习俗各有特点,这种差异在谚语里就有体现,“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六月伏日食汤饼”,是北方地区的习俗,在山东还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祛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在南方地区,饮食习惯更为多样,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泡姜是重庆人夏天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佐餐还是做菜都别有一番风味;而上海一直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风俗;湖南和江西人则偏爱“头伏吃鸡二伏鸭”,认为夏季吃鸭子喝鸭汤,可以清热滋阴;在杭州,人们要“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的说法,广东一带叫凉粉或者烧仙草,是夏季消暑必备的甜品之一。

另外,大暑是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骄阳似火、湿热难耐,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防中暑”。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所以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更不要做剧烈运动。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尽快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解衣纳凉,或者饮用清凉水。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9115.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2月5日 下午3:27
下一篇 2023年2月5日 下午3: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