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

关于老子的最终去向,大致有三种说法。

民间传说,最普遍的说法。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诸侯国战争频繁。老子知道,结束战乱的办法就是天下一统。而统一天下的国家,是西方的秦国。于是老子骑牛到了秦国,去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平常人是无法一人独行的。路上的食宿、安全,是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的。但是已经得道的老子,自然是不惧的,仅骑一头牛就上路了。

因为老子已经是得道高人,他的气场强大,使得周围的空气变成了紫色。老子快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到滚滚紫气向西方涌来,知道是得道之人前来。

等尹喜见到骑牛的老子之后,很容易就断定老子就是那个高人。想来也是,谁家须发皆白的老人,能骑牛独自远行,还能保持风度翩翩。

在尹喜的要求下,老子在秦国写下了《道德经》,希望能够有助于秦国人的强大,之后老子就飘然而去。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图1

老子化胡,宗教之争的说法。

也有人说老子是去教化印度,化身为释迦牟尼,弄了个佛教出来。中国的佛教、道教为此爆发了长久的“老子化胡”之争,此说大概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佛教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竞争不过土生土长的道教,就极力宣扬佛道同祖的说法,以获得与道教同等的地位。

太史公在《史记》中说,老子最后“莫知其所终。”可见西汉时,至少司马迁时代还没有老子化胡的说法。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起初难免水土不服。为争取较多的社会资源,佛教徒想尽了办法。他们从《史记》中记载老子“莫知其所终”,有了灵感,宣扬其实老子是有所“终”的,老子是继续西行到印度去了。据此,佛教要求把佛陀放在同老子、黄帝同等的地位。

佛教吸取儒道理论,逐渐的形成完善的体系,站稳脚跟之后。为了自身发展,又开始撇清与老子的关系,否认老子化胡之说。

对佛教先肯定后否认“老子化胡”之说的态度,道教不干了。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图2

第二阶段,佛教站稳脚跟之后。

道教又拿出了“老子化胡”之说,打压日益崛起的佛教。

166年,《后汉书》载襄楷在奏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西晋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借襄楷的“老子入夷狄”说法,写出了《老子化胡经》。极力宣扬老子化胡之说,以此强调佛教是道教的附属,打压佛教。

王浮之后,道教对《老子化胡经》逐渐增补,使其日益名声大噪。

佛教则极力反对王浮之说,却始终不能彻底扳倒道教以否认《老子化胡》之说。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图3

第三阶段,佛教获胜之后。

历史上,佛道之争有个怪现象。每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佛教总能兴盛,中原王朝兴起则道教兴盛。佛教第一次以压倒性优势,战胜道教就是在元朝。

1254年在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由阿里不哥主持,进行了一次佛道辩论。佛教势力联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围攻道教,再加上蒙古人的偏袒而佛教完胜,道教不敌而失败。

1258年,忽必烈主持第二次佛道辩论。全真教的张志敬率200余人参与;佛教阵容更为强大,包括八思巴、西藏的活佛、少林寺的长老、五台山长老、大理国师等300多人。

会上,道教再次辩论失败。忽必烈下令,把参会的道士剃发为僧,并把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忽必烈下令毁掉了《老子化胡经》,从此佛道两家都不提“老子化胡”之说。

明朝建立后,重新把道教的地位提升到了佛教之上。甚至朱棣还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了道教建筑群。道教兴极一时,但是“老子化胡”却很少有人提起了。

清朝,掌握政权的满族推崇佛教,道教没有了发言权,“老子化胡”更不被提起了。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图4

安享晚年,正史的说法。

一,辞职归隐。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宗教界人士,更不是什么神仙。

老子是为周天子掌管藏书的官,是天下读书最多的人,是知识分子界的大佬。孔子都真诚的前去求教者 ,事后称赞老子是“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以老子的学识和地位,是理所当然的贵族,是很富有的。如果老子愿意,在哪国都是能做高官的。

但是老子淡泊名利,司马迁说他以“自隐无名为务。”有点像现代的无政府主义者,讨厌官场上的生活方式。在周室管理图书,应该也是只做学问,不问政事的。

《史记》:老子“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

后来周朝王室逐渐衰弱,被诸侯国各种欺辱。作为周朝的官员,老子自然看不惯天子被诸侯欺辱的事实,却又无能为力。再加上老子已经年迈,于是决定辞职,不再做官了。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图5

二,在秦国的生活。

老子西行,被历代人说得玄乎极了。但是透过传说的点点滴滴,是能搞清楚大概的情形的。需要强调的是,老子归隐不是修仙,而是要寻找安静的地方养老去了。

老子的西行具体是怎样的,已经无法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行程安排一定是劳师动众的。

1,老子绝不是骑牛独行。

现在,从洛阳开车到函谷关是184.9公里,近400里的路几乎全是山区。古代是没有现代公路的,路途会更远。一头牛驮着一个老人,是走不快的。从洛阳到函谷关,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到不了的。

在这十天半个月里,人与牛得吃很多草料、食物。靠随身携带,明显是不够的。

在这十天半个月里,刮风下雨也是免不了的。一个老人家,健康方面能抵御风雨的侵袭吗?晚上睡觉,能不用铺盖吗?遇到盗匪抢劫怎么办?

所以老子绝不是骑牛独行,即使老子执意独行,他的家人能放得下心吗?

很明显,老子是有专人护送的。并且护送的人考虑到老子年迈,没敢让他坐马车,而是用安稳的牛车。

2,高规格的待遇。

春秋时期,各国对知识分子是很重视的。地位不如老子的孔子,周游列国时不被重用,却仍然被列国君主以礼相待。

可以想象,当老子准备辞职时,各国都在打他的注意,准备把老子弄到手里。要知道,老子是给天子管理图书的,名满天下学者。即使老子在自己国家不能大用,用来装点门面也是很好的。

很明显聘请老子的胜出者是秦国,这才有了老子的西行。很可能,老子同秦国的人讲好了条件。只是去秦国养老,不是去做官。

而当时的秦国,文化水平落后于东方诸侯,被视作蛮夷。秦国急于改善自己的形象,便基本上同意了老子的条件,只是要他写本书。

秦国对老子很是尊重,事先在函谷关安排了“文化人”尹喜迎接。并要尹喜协助老子,让他发挥“夕阳余热”,写本书出来。这本书算作老子养老的代价,要不然白白花费力气邀老子入秦,秦国就亏本了。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图6

因此老子刚到函谷关,尹喜就未卜先知,通过“紫气东来”断定圣人前来。并且尹喜还敢直接要求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尹喜的态度是很托大的。要知道,孔子在老子面前也是恭敬有加的请教,不敢要求什么的。

老子写书,应该是有尹喜带着人协助的。那时的书是竹木简,写书要有相应的工匠加工竹木,并有人动刀笔刻写。已经老迈的老子,是没力气干这些活的。应该是老子口述一生的智慧总结,由尹喜捉刀记述下来的。

《道德经》完工后,老子便在秦国提供的地方养老了。而秦国人没想到,老子这个老头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作。

秦国人大喜之余,对老子必然是更加的恭敬,让他安享晚年了。老子也没有真的无所事事,在闲暇之余讲学授徒,教了不少弟子。关中地区这才把老子奉若神明,也有了老子的种种传说。(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原名李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生于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的因素和无神论倾向。道家思想的缺欠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无进取精神。〈老子曾希望社会恢复到周朝时期的状态〉。△△老子夸青牛过函关西去,这是他厌烦人世争斗,主张清静的主要表现。有人认为他西去可能被野兽吃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众所周知,一头好牛胜老虎,那时的西域还没有老虎和狮子,三只狼打不过一头牛。所以,被野兽吃掉的可能性很小!△△以前在探讨老子西去何地时,有很多人认为,老子希望社会回到西周状态,因此他夸青牛去西周的发源地一西岐(原周文王的封地)。去西岐(陕西)考察后,隐居于西岐某地。△△历史发展到今天,老子早已死亡。但他的名字却流传百世。先是道教为扩大教派的影响力,抬出了老子的名号,称其为〈太上老君〉。到了明朝,许仲琳作《封神演义》时,又把老子引于书中,亦称为〈太上老君〉,所以,有人说死而未死也有点道理…。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329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6日 上午9:42
下一篇 2023年2月16日 上午9: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