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笔记

文|幽兰笑一笑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风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花一木也可能别有洞天。

生活在清华大学里的朱自清,写了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文中写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读他的散文,我们仿佛能看到荷花朵朵,能闻到荷香悠悠,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典雅极了,美极了。

《荷塘月色》多年来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是散文篇章中的第一课,从未被替换,那么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里呢?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一、观察角度独特:

写景的文章,作者的观察角度可以是定点观察,也可以是移步换景。

《林黛玉进贾府》中读者通过林黛玉在贾府走动,通过她的眼睛向读者介绍她到的地方,见到的贾府中的人物,这是典型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沁园春长沙》第一句“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诗人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壮丽秋景。“橘子洲”是观察地点,诗人看到的景色都是在这个地点观察到的,这种写景方法属于定点观察。

《荷塘月色》作者从家出发,走小路,观赏荷塘,然后回到家。一路走来观赏月下美景,这种写法整体上属于移步换景。但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的时候采用的是定点观察

也就是说朱自清的这篇散文采用了移步换景定点观察两种观察角度。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二、《荷塘月色》的结构很独特。

(一)《荷塘月色》的外结构、内结构都是圆形的,结构很有特点。

“外结构”就是作者的游踪。具体是:家——小路——荷塘——家,作者依据空间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内结构”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情绪依据游踪而变化:不宁静——求静——得静——失静。作者展现出的心理历程也是一个圆形。

(二)在结构上,作者还采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

文章开篇写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而结尾是“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离开家门的时候,妻子已经困了,但没有睡觉;回到家时,妻子已经睡熟了。而且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走出家门,回到家时心里仍然是不宁静的,情感也达到了一致。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成就一篇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美文,作者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

以“月下荷塘”为例,作者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这些事物。景物写得有顺序。

首先,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比喻、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方法,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

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如舞女的裙一样高高出水自然舒展的姿态。

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用“袅娜”“羞涩”来描摹荷花。有的荷花开得正艳,有的荷花含苞待放。作者用了拟人修辞,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写荷花还用了三个比喻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是朦胧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有时如“明珠”一样温润透亮,有时如“星星”一样忽明忽暗,有时如出浴的美人一样柔美动人。

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个比喻把属于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修辞上叫“通感”。荷花的“清香”在微风中散发,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两者给人的感受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这个比喻使嗅觉转化为听觉,既新鲜又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生动表现了荷香的迷人。

写荷波,用了两处比喻。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叶子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描写特别传神。

写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二字,又使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流水"含情脉脉"的特点。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其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荷叶、荷花能看得见;荷香能闻得到。而荷叶下的流水在晚上是看不到的。作者把看到的景象与想象的景象结合起来,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一定是“脉脉”含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虚实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他一定沉浸在美景之中啦。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

首先,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踏花归来马蹄香”这是宋徽宗给画师出过的一道考题,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马在奔跑,而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起舞。

月光无形如何表现呢?朱自清先生也很厉害。他精心的选用了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如:泻、浮、洗、画,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描绘月色的朦胧淡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刻画出月光明净,静静流淌,月光如水流动的样子。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的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绰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柔和的月色下乳白的质感和色调。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以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

作者着力描写月色,精心挑选动词,使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在一起。月色本无形,但在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其次,叠词的的运用独具匠心。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全文共用了二十六个叠词。以“曲曲折折”形容荷塘的形状。以“田田、层层” 形容荷叶的多, “亭亭的舞女的裙”以 “亭亭”形容荷叶姿态优美。以“淡淡的”来形容荷塘月色淡雅的特点。

这些叠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而且使得文章写景耳目一新,同时读来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的美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五、作者表达的情感很独特。

如果说作者只是写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色,作者就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受荷塘和月色的美。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单单的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而是在景物当中,融进了人的活动,人的情感。

文章开篇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本文的文眼,也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有淡淡的忧愁,因为心情不是很好,才会月下散步。因为有月光,小煤屑路不那么“阴森森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踱着”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放松的。他也在文章中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在现实中并不自由。现在“自由”的他无意间欣赏到荷塘美景,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为何被选进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欣赏美景后,作者被“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惊扰回到现实,沉寂的空气变得生气盎然。但作者却用了一个“但”字来一个极大的转折,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蝉声和蛙声如此“热闹”,但并没有消除心中的淡淡的忧愁。作者用这样的热闹来烘托月夜的寂静和自己心情的寂寞,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要幽”之妙。然后作者回忆江南采莲往事,“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的心里有淡淡的乡愁,情绪依然是淡淡的忧愁

可见,作者的感情既有淡淡的喜悦,又有淡淡的忧愁。

淡淡的喜悦是由观赏荷塘美景而来;淡淡的忧愁,则反映了当时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四顾茫然、愁闷徘徊的处境。作者的所见所忆所思所想,实际上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迷惘感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塘月色图诉说着作者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观察细致,结构缜密,语言洗炼,情景交融。朱自清的这篇散文看似信手拈来,却处处用心;看似处处用心,却又浑然天成。《荷塘月色》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从人的情绪写到月下美景,由月下美景写到人的情绪,让美景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荷塘月色》不愧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佳作。正因为本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入选课本很多年,从未被替换。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205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9日 下午4:10
下一篇 2023年1月19日 下午4: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