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门生指的是什么

首先,【天子门生】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

天子门生指的是什么图1

在之前的唐代,举子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科省试,录取者即称进士,录取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考官,为了增加自己的录取几率,很多考生会拜考官为师;考官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在录取的时候也会优先录取自己的学生,这样,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就结成了【座主门生】的私人关系。

北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在礼部考试之后接见新科进士时,发现其中有几位进士才疏学浅,恰好有落第考生徐士廉等人申诉录取不公,因而主持复试,揪出了一大批滥竽充数之人。盛怒之下,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六年将殿试确立为定制,由于殿试主考官是皇帝,主考官与考生的关系就变成了【天子门生】关系,这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为后世所沿用。
天子门生指的是什么图2

天子门生指的是什么图3

古代科举考试,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主考官员为宗师(老师),自称为门生(学生)。严格地讲,这种考官与考生之间,并不没有什么师承关系。但考官与考生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即结为“朋党”,不同“朋党”之间形成“党争”,即权力与利益方面的争夺。

古代科举考试基本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殿试”为最高级别,也就是最后的环节。“殿试”的主考官,名义上是皇帝,即天子。但“殿试”只是在“会试”的基础上排列考生名次,宋代以后没有淘汰,所以是名义上的考试。“殿试”的录取者为进士,排名是由皇帝钦定。通常情况下,皇帝钦定名次的是前10名,其他皆是程序性的。因为天子与进士之间存在“师生”关系,进士皆为“天子门生”。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主考大臣借机扩充势力,在道义上增加考生对国家(天子)的忠诚,减少考生之间“朋党”的形成,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于隋唐,真正成熟的科举制度则成熟于宋代。所谓的“天子门生”,一般是指宋代及以后。明代的科举制度趋于完善,进士们虽都是“天子门生”,但基于“乡试”“会试”是“殿试”的前提,进士们既是“天子门生”,同样是某考官的门生,所以“天子门生”之间同样形成“党争”。

明末的朋党关系非常复杂,在因地域关系形成的齐、浙、楚等党,也有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以及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诸党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别,但核心还是利益关系。诸党的形成,“师生关系”非常突出,但不是唯一的。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278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4日 下午5:01
下一篇 2023年2月14日 下午5: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