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稳赚电子书

向世界最大基金创始人学稳赚不赔的常识!

此书写的焦点就是美国的先锋500指数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成立于1975年,从最初的1000万美元,一路增长到了1999年的1000亿美元,从诞生的那一天到如今,其收益率已经跑赢了99%的积极管理基金。这惊人的历史景象,让本书的作者归纳总结了几个方面的规律,并找出了其中的原由,借鉴给有理财意向的小白和苦苦寻觅真谛的投资人。

中国股市的氛围:每每遇到股市大跌,有人就会辱骂A股的制度,数落各种不是,抨击各种弊端。但我要说,如果你生在美股,你能保证一定会赚钱吗?你懂指数基金吗?

第一条理论:股市回报率=企业收益率

美国股市和美国企业在整个20世纪的表现来看。股票的总体年均回报率为9.6%,几乎完全等于同期的年投资收益9.5%,其中有4.5%来自股息收益,另外的5%则来自企业经营收益增长。至于两者之间那0.1%的细小差额,则是所说的投机收益。

短期来看,股票收益率严重偏离长期趋势的根源,很少来自于投资的经济机理,即企业的股息收益和收益增长。相反,股票年收益率的起伏动荡,更多的还是源于投资的心理因素。长期来看,股票收益率曲线和企业收益率曲线几乎成线性相关。

第二条理论:经济学战胜心理学

过去70多年的市场研究已经毫无争议地告诉我们:经济学投资的算术规则还算非常简单,这让我可以对长期投资走势作出较精确的预测。原因何在呢?很简单,决定我们这个股票市场收益的,归根到底还是整体企业所创造的收益和股利。换句话说,尽管预期常常与现实毫不相干,但长期内的主导力量依然是客观现实。

然而于客观现实相反的就是所谓的心理学的“预期”。预期市场不仅是积极型投资者预期的产物,还取决于积极型的投机者,他们总是想猜测投资者的预期是什么,猜测投资者会对市场上的每个新消息作出怎样的反应。预期市场的本质就是投机,而真实市场的实质则是投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唯一符合逻辑的结论就是: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巨大的干扰器,它把投资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转瞬即逝、起伏不定的投资预期上,而不是去关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投资回报只能源于企业经营收益的长期积累。

第三条理论:成本是你隐藏的敌人

每次的股票换手的中介费、税收、通货膨胀、时间等各种成本都是你交易隐藏的敌人。更可怕是长期交易的复利成本。

如果你一年的整体交易成本仅仅为2%的水平,那么到第一年年底,你的资本仅消失了2%左右。10年之后消失了21%。30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50%。到投资期结束的时候,在你通过持有市场组合所积累起来的财富中,将近70%的份额被成本所侵吞。

成功的投资就是心平气和地拥有企业,而美国乃至全世界企业收益和股利的增长,便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之源。投资活动越频繁,财务中介成本和交税就越多,财产所有者的整体净资产就越少;而投资者的总体成本越低,他们所能实现的收益也就越高。因此,要在长期投资中成为胜者,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限制财务中介成本,让这些成本仅仅局限于绝对必要的层次上。这就是常识所带给我们的告诫,也是指数化投资的真正含义。

第四条理论:你不可能战胜市场(指数基金)

你所面对的市场有多强大?你可能一无所知!

1970年美国股市的335只股权基金在此后36年内的业绩发展情况。首先,同时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意外就摆在你面前:居然有223只基金已经不复存在,比例接近2/3。如果你投资的基金都不能长久,长期投资又从何谈起呢?

在1970年的股票型基金中,已经有223只离开了我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业绩不佳。而对于幸存下来的60只基金,它们的年收益率也远远地落后于S&P500指数,差距超过1%。总之,在最初的355只基金中,近80%的基金(283只)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平平。另48只基金的收益率与市场基准S&P500指数相差无几,差距在±1%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只有24只共同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市场基准收益率,也就是说,每14只基金中仅有一只。这就是现实:如此之低的成功概率实在是太可怜了!此外,即便是这24只基金中最出色的15只基金,年收益率超过S&P500指数的幅度也不足2个百分点,况且,它们的成功与其说来自技巧,还不如说是运气。

即便是历史跑出来的一个明星,但要证明一个基金的成功到底有多少可以归结于运气,有多少归功于专业水平,恐怕得用上几十年的时间。到了那个时候,你也许可以这样反问自己:(1)原来的基金经理、人员和策略是否依旧?(2)如果基金的期末资产规模若干倍于期初,这一诱人的结果是否得以持续?(3)基金经理曾经追捧的股票,是否依然是今天股票市场的宠儿?

如同在稻草堆里寻找一根针。“与其在稻草堆里寻针,还不如买下整个草堆!”

第五条理论:逃不过的均值回归

对1982~1992年美国各年度业绩前20名的共同基金在次年的排名进行了比较。事实表明,在全部681只基金中,各年度的前20名在次年的平均排名为284,也就是说,其业绩仅能超过58%的基金,或者说,刚刚超过平均数。在此期间,这20只基金中,排名第一的基金均在次年离开榜首位置,且其在次年的平均排名仅为100名。

其中的答案很清楚:它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共同基金业的回归均值规律:在这个例子中,就是收益率明显高于行业标准的基金终将回归平均水平,甚至将低于平均水平。在股票市场受挫的时候,“第一名将成为最后一名”。但是在较为典型的环境下,基金收益回归均值将是不可动摇的规律。共同基金领域造就的明星很少是真正的恒星;更多的不过是流星而已,如闪电般划过天空,便消逝在茫茫的天际之中,只留下一丝淡淡的痕迹。

第六条理论:你无法战胜的情感魔咒

在1980年-2005年的25年里,尽管股票市场的指数基金实现了12.3%的年均收益率,股权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也达到了10.0%,但基金投资者的年均收益率却只有7.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投资于股权基金的投资者要为选择所谓的投资时机而付出一大笔代价。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市场形势一片欣欣向荣,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前景,但投资者却很少把自己的钱投入在股票型基金上。之后,盲目的乐观和贪婪,再加上共同基金做市商的蛊惑,让投资者在牛市之巅一窝蜂地将兜里的钱投入股票型基金。选择基金又让他们尝到苦头,于是,他们不仅在错误的时候把钱扔到市场上,而且又扔给了错误的基金。

在股票市场“新经济”泡沫无限膨胀的时候,基金收益的增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些收益事实上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投资者一直跟随着历史业绩,在他们的心目中,未来就是历史的延续,于是,他们让情感甚至有可能是贪婪,无情地驾驭着自己的理智。而基金行业本身又一直在操纵着投资者的情感与心理。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出迎合时尚与潮流的新基金,这些基金大多收费奇高,充斥着投机性,然后再不遗余力地为这些新基金摇旗呐喊。公平地说,如果两种永远只能起反作用的因素——投资者的情感和基金业的促销结合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灾难。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309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5日 下午2:10
下一篇 2023年2月15日 下午2: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