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觉转入此中来

这首白居易的小诗开头两句点出人间四月,已是百花凋残,春色不再。可是在高山之巅,寺庙中的桃花正肆意灿烂地盛开。通过不同景象的同时存在。突出了位置的差异对造成风景截然不同的影响。给我们对环境和自身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参照。

我们对于这两句诗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字面上的理解,从字面上讲,”人间四月”,定位了时间和空间–晚春季节,适合居住的低纬度地区。而”芳菲尽”三字描写了百花零落,一片萧索的晚春景象。接下来的”山寺”让方位瞬间挪移,以蒙太奇的手法切换,从人间的春意阑珊转入山巅古寺的春意盎然,”桃花始盛开”对应”芳菲尽”,让我们有一种同时不同天的深深感慨。仿佛置身时光倒流的世外桃源,是时间又回到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春天了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昵?我们知道这是地理位置导致的,我们都知道,在地球经纬度相同的地方,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海拔高度越高,则气温越低,而温度是季节转换的主要指标,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海拔高度大的山峰往往会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景观。作者正是抓住了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视觉上的落差,启发我们对自然景物与自身价值关联的认真思考。自然,也就引伸出了另一层次的理解,从诗意的内涵分析,诗人借景抒情,利用”人间”和”古寺”同一时间却不同景色的象征意义,暗喻人生的不同境界,达到情景和一的艺术追求。结合下面两句”常恨春归无觅出,不觉转入此中来”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诗人是在表达一种顿悟,一种对不同的人生际遇的思考和理解后的升华与超脱:普通人局限在低纬度的”人间”,受累于身外之物的牵绊,眼界狭窄,逆境(对应晚春百花凋残)时只能看到身边的萧索景象。故而时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睿智的人却可以超脱凡俗,在更高的纬度(对应山寺)上着眼,抛却虚名俗欲,追求思想上的超脱和安宁,人格道德上的完善,精神气度上的恢弘。与其”常恨春去无觅处”,何不”转入此中来”啊。只不过诗人认为,这种思想上的升华是需要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从常恨人间春不再,到见识山寺桃花始盛开),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出来的,它不可能是随意空想出来。它需要长期的历练和思考,更需要及时的反省和顿悟。所以,我们在逆境之中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地随波逐流。而要跳出桕巣,志存高远。追求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完善和救赎。努力做事,诚恳做人,不知不觉的,我们也会渐渐”转入此中来”的。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1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2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3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4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5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全诗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7

要理解这首诗,关键要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个大林寺在何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首诗和白居易的其它诗一样,都明白易懂,但也看到一些朋友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并不那么精准,原因是: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大林寺在何处?大林寺:在江西庐山大林峰上,为晋僧昙诜始建。大林寺和西林寺,东林寺合称庐山”三大名寺”。大林峰的具体海拨高度没有查出数据,估计在1300米左右。

第二个问题是白居易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 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创作时间为元和十年秋。江州: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市区的海拔高度在20米。

第三个问题是白居易这首诗中的“四月”指的是传统历法,相当于现在公历的5月,也就是初夏时节。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8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了解了以上的背景信息以后,我们再来理解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内,初夏时节游历庐山大林寺的一个随感。因为江州与大林峰有1300米的高差,按照自然规律,两处的气温差有6至8度。在江州时序是初夏季节,而在山上正好相当于阳春时节。所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说了。

其实在这个季节上庐山的确就这个感觉:有一次我五一时上庐山,山下见不到映山红的影子,而山上正是映山红盛开,要说游庐山最好的季节就是初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是说:人间四月百花凋落了,大林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当然这里的“人间”是指山下,但也可有字面所讲的“人间”之意,因为当时的人们的思想中多少都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比如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这个自号很明显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伤春惜春也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两句是说:我一直为春光归去,无处寻觅而烦恼,想不到春光转到这里来了。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伤春惜春,比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一诗一词共同的地方都是把春光拟人化了,形象化了。黄庭坚的词中之“春归何处”,想问“黄鹂”。而白居易的“春归何处”转到了深山古寺了。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540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2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23年2月22日 上午9: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