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的行为到底好不好,附庸风雅的人的下场

好的,在解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附庸风雅”这个词。

前面已有人解释过这个词,我便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就是指为了装点门面而去结交有识之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而其,也确是出自于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之第四十二回。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说的是胡广制台——贾世文。其人自称生平有两大绝技,一是画梅,二是写字。下属常借此恭维他。

“贾制台一听这话,不禁满脸堆下笑来,忙问道:‘我的画,人家要买吗?’”

同一时代的吴趼人也曾在写《情变》时用到这个词。

“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

好的,两个例子。

“附庸风雅”。在古时多指官僚、地主以及商人为了装点门面、抬高身份而去结交知识分子,装作文化人的样子。

注意了,是官僚、地主以及商人。

在这背后,带来了什么?

注意《情变》的下一句。

“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的下一句是“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

从这里可以看出,往大了说,那盐商的附庸风雅推动了园艺艺术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拿商人与文人来说吧。

商人,有钱,可能没文化。(暴发户?)文人,很可能没钱,心气高。但是,还是有许多文人选择与商人结交,甚至留在商人的家里当“老师”。

而被商人所推崇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是发展得最快的。(这里不需要举例子,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我看古代史的时候就觉得这里挺有趣的,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实例也可佐证我的观点)

所以,不要小看古代的官僚、地主以及商人“附庸风雅”对文化的影响。

这是从历史的方面说的,这也是我很赞同“附庸风雅”的一个原因。毕竟就算是在现代,大多数人的附庸风雅也可形成一个社会的良好风气。


而从个人的方面来看。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哪有对的一方?

我个人是赞同的。毕竟……装着装着…说不定就成真了呢?


我喜欢诗歌,尤其爱《诗经》与《纳兰词》。可我真的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吗?更能独自填词作曲吗?怕是不见得。

我喜爱饮茶。家中自有一套茶具摆着。可我真的懂饮茶的礼仪、这其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吗?怕是不见得。甚至,我都不能饮出茶的先苦后甜来。

我不过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罢了。

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人,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俗人罢了。

真的不点个赞再走吗? ฅ( ̳• ◡ • ̳)ฅ
附庸风雅的行为到底好不好,附庸风雅的人的下场图1

根据人类需求马斯洛五层次原理。人当衣食无忧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了。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风雅,或者跟门口卖烧饼的阿姨学会了风雅。

附庸风雅之事一定是在物质基础满足之后才有这个需求。一定是受教育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这个需求。

然而任何需求在得到满足之前都是不懂的。

换句话说,风雅之士懂得风雅的这个过程之中都算附庸风雅。

所以这有什么不好呢?

哪怕是一个土豪,他有钱之后就觉得自己精神空虚。也许是早年贫穷没有受到更多的教育,这不是他的错。

他发迹之后没有放纵的吃喝嫖赌抽,而是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也想增加知识、见识、也想提升一些自己的素质和层次。这当然是好事。

因为不懂,所以在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难免不得要领或者有些盲目,也许还会闹出笑话。

我觉得这都没关系。至少附庸风雅这个态度这个方向只是个人的追求,没有祸害别人。

而且追求的是好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完全没问题。

附庸风雅的行为到底好不好,附庸风雅的人的下场图2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701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5日 下午2:59
下一篇 2023年2月25日 下午3: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