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环保能保护好地球么

目前看,生命只能生活在有阳光、有水、有二氧化碳和温度在摄氏4~50度的环境中;这其中阳光或光能是必备的;水必须液态的,所以,摄氏零度水结冰了,自然或自动的生命过程就要中断,另外,必须有碳元素而且以气态碳和液态碳,要保证生命能从环境中摄取到碳元素,因此,固态的碳化合物没法保证生命系统能连续、自动维持。

以上这是最简单生命形式的最基本要求。实际上,生命到达动、植物阶段,还需要环境中有氮、磷、钾、钠、硫元素存在,而且越到高等动物,需要的元素种类越多,比如说人,除了以上各元素外,还需要铁、铜、镁、硒、钼等等许多微量元素,人一缺这些微量元素,就要得病、就快死了。但是,像乌龟这些低等动物可以缺很多微量元素,而照样活的很长时间。

所以说,环境质量好坏得看对什么物种,对人类来说不好的、恶劣的、污染的、不可活的环境,对其它尤其是低等动物未必就是不能存活的环境。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应该是最高的。

目前看,环境污染主要是两大类:大气污染和地表污染。大气污染主要包括粉尘污染、氧气含量降低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有毒气体污染,另外还包括太阳辐射增大。地表污染分为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中,粉尘污染不是主要的、全域的和持续的,所谓PMn颗粒污染,基本是伪命题;因为地球从其诞生,到有了动植物以后,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就是一个常量存在,沙尘暴就是地球的一个自然现象。地球永远都存在着西风(行星风)和季风,也存在沙漠地带,沙尘暴就是自然现象,人类只需适应就行了,与人的寿命关联度不是决定的。大气污染中的有毒气体污染更是局部的、偶尔的,基本上可马上消除的。

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氧气含量下降才是全域性的、主要的、高危污染。而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含量又是与藻类和植物密切关联着、调节着。地球上藻类、植物越多,储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越多,但同时,当二氧化碳变少了,则地球上藻类和植物就滋养的少了,则放出二氧化碳又会增加,这是一个负反馈稳态过程,所以说,地球上如果沒有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过多放出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则地球上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是一个稳恒值。目前,由于人类的掺和,使得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氧气含量下降,又重新到达了一个稳恒值。按理来说,这时,地球上的藻类和植物又会繁荣,可以把目前这个二氧化碳稳恒值再拉回来。目前人类这个规模,这个活动量,地球大气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还可稳定。其实是人为的把固化在地下的碳放到大气中,使得大气中碳含量达到一个新稳态值;这个新稳态值将使地球的“保温指数”有所提升,但仍然还是人类生存许可范围内,据专家说,地球大气温度比古代几千年前提高了几度,但还冇达到恐龙时代,所以说,可能还允许人类继续“祸祸”一下。现在人类已开始“固化”碳到地底下了,所以说,这个污染也不会是太大的事了。至于大气臭氧空洞加大、太阳辐射增加带来的辐射污染,基本上是危言耸听。首先地球大气上层的臭氧层,是太阳照射到氧气原子上,形成光化学反应的“结晶”,它就是个动态、永久存在的东西,只要有氧气、有那个氧气浓度,它就会产生那么厚一层臭氧,除非大气中氧含量少了,至于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破坏力很有限。另外,太阳辐射不是中子、电子等高能粒子辐射,主要是红外~紫外光辐射,而红外光辐射是“好辐射”,可见光辐射是“中性”的,只有紫外具有一定破坏性,也就是有机光化学反应,破坏DNA链而已,从而引起一定的皮肤癌变,其实对生物的生存影响很有限。从这你也看到了,太阳并不是每秒喷射出4百亿吨粒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实物粒子),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地球磁场是挡不住中子流的;带电粒子流也将以螺旋线轨迹进入到地球大气中;如果真如此,生物不仅被照射死,而且地球质量会大幅度增加。

地表污染又分为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通常土壤污染多指无机污染,分为常规重金属污染,即水银、镉等重金属污染,和辐射污染,主要以核反应放出的游离中子污染为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常规最金属污染可以通过噬金属细菌和人工提炼解决;辐射污染目前暂时没什么好办法,只能等“自然中子吸收”来消解,不过人类很快就有解决办法,这不是什么难事。

水体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现在人类有多种防治、消除水体的有机污染办法,另外,加上地球水循环的自洁功能,水体有机污染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水体的无机污染主要是用“固化吸收”法消除水体的重金属,目前技术有许多,比较成熟且相对还容易些。

总之,人类目前对地球环境,一方面注重保护了,另一方面人类的科技基本可解决地球环保问题。人类真正害怕的是“天漏”和“地漏”。所谓“天漏”就是地球大气的逃逸而净损失地球碳、氢、氧、氮物质。目前有许多无聊航天活动主动“天漏”。所谓“地漏”就是地表水等生命必须物质被漏到地幔中,这才是很危险的。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9445.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3日 上午11:44
下一篇 2023年3月3日 上午11: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