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

一直想写这篇开头,但也一直没下笔,暑假的时候,写了俄罗斯思想丛书的序言,《传习录》解读的序言,但其实也没有写两篇就停掉了,希望这次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次准备写的是历史,由《春秋》开始。

之所以特别提到《春秋》,有很多原因,重要的原因是这是我的本行,我研究王夫之的春秋学思想三年,毕业以后就封存起来,没有再打开。从某种程度上说,毕业即躺平,到现在四年了。这期间忙于琐事,主要是找工作,面试,工作,上课等一些列事情,使得我很难安心下来做学问。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其实内因是和现实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这几年当然也读了一些书,各种各样的都有,不过都不成体系。课题没申请上,文章也没发,几乎可以说一事无成。

现实越来越格格不入,也许是知识分子的清高,或者是读书越多越傻。本科的时候,我在校园的水池旁捡到一本女生的笔记本,开头写得非常好:“我,依然变态地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后来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讨论,他听错了,他复述了一遍说:“我,依然在这个变态的世界里生活。”我发现这是一种奇特的误读。

我在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读读鲁迅先生的书,再看看这个世界。”然后,我再《木心文学回忆录》里面读到过这样的话:“我读鲁迅,痛快;你们读鲁迅,痛而不快;年轻人读鲁迅,不痛不快。”张中晓和木心,是1949年以来的两道独特的风景。

因为现实只能如此,或者只是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无能为力,退守书斋,研究历史。我敬佩的学者王夫之,最后的著作是《读通鉴论》,这部书和《宋论》,是中国古代史论的高峰。当然,中国古代所有史书,都有一个源头,那就是《春秋》。我研究生毕业后,在海岛上工作,茫然无头绪,读了王夫之的春秋学著作后,决意继续求学研究他的春秋学思想,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每次火车过衡阳,我都会想起王夫之。

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女主角在一个暴风雪之夜坚持站岗,最后被冻死了,那是在1979年。我的解读有些特别,我总是觉得,裴晓芸似乎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坚持理想的人,被冻死在春天来临的寒夜里,似乎也预示着某种理想的破灭,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兴起。

初中时读林希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印象深刻。时刻二十多年,我仍然记得这篇散文的开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向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石缝间。”我不敢保证每一个字都是对的,但基本上不会错的。人的生存,尤其是底层群众的生存,就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样,两个字:艰难。

还是回到《春秋》这个话题,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政治是永恒的话题。我觉得,人世界最高的政治文本,就是《春秋》,那是孔子临终前最后所做的一件事情,也是他对现实政治极度失望乃至绝望后所做的一件事情。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贬天子,退诸侯,拨乱世,反诸正。论定于斧钺,真正的文字的力量,需要像斧头一样锐利与严格。

当然这里还不是研究,这里是一个相对通俗的渠道,所以,不会那么严肃与严格,但是一些基本的精神还是能够体现出来。去吧,野草,连着我的序言。

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就像刘慈欣在《死神永生》结尾特意虚构的那个鱼缸的意象一样,人总是要保留一些希望的,在一无所有的时候。

朱熹说,天下事只有一个是,一个非,更有甚事。以王夫之为榜样,做好一件件小事,对我来说,也就足够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可为者为之,为之而成,天成之也;为之而败,吾之志初不避败也。如行鸟道者,前无所畏,后无所却,傍无可迤,唯遵路以往而已尔。”这段话萦绕在我头脑中多年,其为文言,本不可翻译,但是为了多一个人理解,我翻译一下:可以做的事情就去做,如果做成功了,那是上天要成就我做成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做成功,我一开始就做好了失败的打算。就好像走在绝壁上的险路上,勇敢地往前走,不能后退一步,也不能左顾右盼,只有看着前方的路一步一步走而已。

走路,走正路,走正道,这是元年正月的真正意思。

壬寅秋于长沙金盆岭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3483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15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3年3月15日 下午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