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元璋的文言文阅读,朱元璋传奇文章

“韩愈、柳宗元之后,朱元璋是提倡古文最有成绩的一个人。”历史学家吴晗在其所著《朱元璋传》中如是说。

相信吴晗的话一定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是啊,朱元璋早年在皇觉寺当和尚时,为饭碗计,每天必得念佛诵经,生吞活剥认了几个字,后来因行军打仗需要,和读书人搞在一起,拼命咀嚼,到发迹了,索性请了许多文人学者侍讲。但到底根基差,严格意义上算不得真正的文人,他怎么竟然提倡起古文,而且还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提倡古文最有成绩的一个人?

先搞清什么是“古文”?这里的“古文”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文翻译”里实际指文言文的“古文”,并不是一个概念。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偶、声律、典故、辞藻等形式,虽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如王勃《滕王阁序》、李商隐《上河东公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但大多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而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韩愈把前者视为俗下文字,最早把后者称为“古文”。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并主张养气,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等等。

旧闻新说之朱元璋的古文运动

朱元璋又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倡古文的呢?唐宋古文运动,在民间是成功了,但唐宋以来的政府文字,从上而下的制诰,从下达上的表奏,仍然用的是骈骊四六文,庙堂一套,民间一套。

对此,朱元璋很不以为然。举个例子,大臣茹太素经常写万言书上奏,长篇累牍,语意晦涩,每次都把朱元璋弄得很头疼。洪武九年,茹太素又上了一篇奏章,朱元璋叫人读到六七千字,尽是些辞藻堆砌,令人不知所云。朱元璋大怒,命人将茹太素拉出去痛打了一顿。第二天,又叫人接着读,一直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仍未言及重点,直到最后五百字才提出了五点治国建议,朱元璋采纳了其中四条。但他对这种一万七千字奏章只有五百字管用的现象,仍然提出了严厉批评,规定:“若官民有言者,许陈实事,不许繁文,若过式者问之。”不执行则受罚。

其实,早在洪武二年三月,朱元璋对翰林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时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于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尚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人,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时之务,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司马)相如、杨雄,何裨实用?”他因此要求秘书——翰林,为文“但以通道德、明事务者,无事浮藻。”

朱元璋还对群臣“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言未见”的“笺文”批评道:“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告诚之道。今后笺文只令文章平实,勿以虚词为美。”

洪武六年,朱元璋下令禁止对偶四六文辞,选用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和韩愈《贺雨表》作为笺表法式。这些改革使得政府的文字简单、明白,打通了庙堂和民间。洪武二十年八月,又颁布《案牍减烦式》,使各级公文案牍简易好懂。

当然,朱元璋自己作文,“好”是谈不上的了,有时还不通,但不做作、容易懂却是最难得的特点。

皇帝抓到文章格式这类具体的事,朱元璋当是史上第一人!他小题大做吗?他以皇帝的权势痛击华而不实、晦涩难得的虚华文风,比起唐宋古文运动中官员身份的唐宋八大家来,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自然要大得多,不仅提高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转变了文风,而且对明朝的文学影响也很大,有论者指出古典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出在明朝,与朱元璋提倡古文不无关系。

虚华的文风却是一直阴魂不散。

时至我们党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大声疾呼“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党内第一个提出,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因而也是党风。延安整风,实际上就是从改造学风和文风开始的。

到了今天,一些“假、大、空”“长、泛、水”“僵、硬、旧”的文章,一些繁缛、华丽、冗长、沉闷的文章依然大行其道,有的作者故作高深,把文章写得晦涩难懂;有的著作或贩卖西方概念,用文法不通的欧化句子唬人,或掉进传统书袋子,专门挑些生僻少见、生拼硬凑的字眼;有的文艺作品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为作而作,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有的文件洋洋洒洒不着边际,套话官腔连篇累牍,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他要求,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大力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

如果要我说,便请朱元璋重复当年的故事,将那些崇尚虚华的作者拉出去痛打五十大板!什么?打人粗暴甚至违法?那就换一种办法,将朱元璋提倡古文的初心和具体规定、效果等,列为文艺创作、公文写作之类的必修课。

行文至此,有必要提出一个命题。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朱元璋古文运动”概念,但他充分肯定“韩愈、柳宗元之后,朱元璋是提倡古文最有成绩的一个人。”持续几十年,有鲜明的主张,有铁腕的措施,有巨大的成效,表面看是文化范畴的事,却明显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我们完全有理由提出“朱元璋古文运动”概念——这是符合吴晗上下文中引而未发的本心的。

况且,现在有人把当代一种影响还很有限、效果还不够彰显的涉及辞赋、骈文、汉诗领域的国学思潮,堂而皇之的称之为“新古文运动”。为什么就不能把朱元璋提倡和推行古文的活动称之为“古文运动”呢?

这些,便是本文标题的由来。

可惜的是,打开百度百科、搜狗百科,输入“古文运动”,所指都是唐宋,根本找不到朱元璋古文运动的词条,相关的研究文章少之又少,而且一律没有明确以“古文运动”称之。这表明几百年来对朱元璋古文运动的研究很是缺乏,其背后的原因,我想,不仅在于我们凡夫俗子的浅薄无知,更在于学术界、文艺理论界的很多人不能立体的、辩证的看待朱元璋,只认他是一个血腥的“暴君”和庸俗的“大老粗”,因而对他推行的古文运动有意无意的淡化、漠视,或者根本不屑一顾了。

虚华的文风是可恶的,扁平化的眼光是可恨的,偏见的认知是可怕的!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44888.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6日 上午10:39
下一篇 2023年3月26日 上午10: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