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鸟的叫声(鹧鸪鸟的叫声及寓意)

《汀州府志》中记:“鹧鸪,一名越雉,又名随阳鸟,形似牝鸡,臆前有白圆点,背间有紫赤毛。鸣云:钩辀格磔。性怕寒露,夜以草覆背,飞必先南翥。”这里记鹧鸪鸟的叫声,即钩辀格磔,拟声很是恰切。鹧鸪鸟大都栖息于矮树草丛中,至于起飞时先向南,可能是习性使然。栖居小城,偶尔也会听到鹧鸪鸟的叫声。小城本是四面环山,但城中还有一山,山上多是松树,郁郁葱葱。松树下,则有不少灌木及杂草。鹧鸪鸟的叫声便是从那山上传来的。

古诗词里,多有写鹧鸪鸟的叫声。比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是名家之作,为人熟知。再如宋代汤莘叟的《幽居》:“自在清闲独有吾,太平时代作农夫。一锄陇亩归来晚,倚杖柴门听鹧鸪。”诗人愿做个太平时代的农夫,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傍晚锄地归来,倚杖柴门,也可听到鹧鸪鸟的叫声。“葛巾簪下无多发,茅舍门前有好山。”至于傍山而居,则山水田园尽在眼前。

光绪《长汀县志》物产卷记:“鹧鸪,形似母鸡。头如鹑,臆前有白圆点,背间有紫色毛。《禽经》云:随阳越雉也。一名怀南。《南越志》云:鹧鸪,其名自呼,飞必南向。虽东西回翔之,始飞先南翥,亦胡马嘶北之义。《异物志》云:其志怀南,故思北徂南人闻之则思家。故郑谷诗云:‘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以词有《鹧鸪天》也。郑谷称为山鸡弟竹鸡兄。其性畏霜,早晚稀出,遇暖则喜对啼。常向日而飞,飞逐月数,正月一飞而止,十二月则十二起。夜栖以木,叶蔽身。一名内史,一名花豸。邑人以之充庖,肉白而脆,味胜山鸡。俚语云:禾米饭,鹧鸪汤,但忌与笋同食。”还有个说法:“林禾米饭鹧鸪汤,哪个吃了哪个夸。”这说的是清蒸鹧鸪,再配点米饭,很好吃。但有个民间故事是这样的:鹧鸪鸟的叫声还可谐音为“麦子黄了,爹爹”。客家方言里,叫爷爷为“爹爹”。故事里说的是爷爷和孙女相依为命。爷爷交不起地主的租谷,便用孙女抵债,并跟孙女说:“明年麦子出了,来接你回家。”但爷爷不久就死了,第二年到了麦收时节,孙女不堪劳累病倒了,还呻吟着:“麦子黄了,爹爹。”据说死后灵魂便化为鹧鸪鸟,常在山野间啼叫:“麦子黄了,爹爹。”听了这故事,则再好吃的鹧鸪也难下咽。而今,这野味更吃不得也。

民国《长汀县志》物产志记:“鹧鸪,形似母鸡。头如鹑,臆前有白圆点,背间有紫色赤毛多对。啼听之,若行不得也哥哥。”但人生世事也有由不得自己的,即行不得也得行。旧时行路,多走山路,路边有凉亭,可供歇息。有一副亭联是这样的:“岗上此亭,两岸荻枫鸿雁影;人间何世,满途荆棘鹧鸪声。”便说了人间行路之难,那鹧鸪鸟的叫声也是引发愁绪的。又如清末康詠的《由汀往潮舟中作》:“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做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先前的汀江水流,滩多浪急。这滩多浪急,才有了纸船铁艄公的说法。虽说是顺水下行,非逆水而上,鹧鸪声里,一样是迎难而行的。

鹧鸪鸟的叫声也留在个人的记忆里。记得插秧时节,最常听到鹧鸪鸟的叫声,大都是从水田边的山坡上传来的。但要找着鹧鸪鸟,则不大可能。那鸟儿是藏在树丛里,只将声音清脆地传递过来。脱了鞋子,赤脚下到水田里,起先还有些冷,不过用不了多久就会暖和起来。一时间冷得发皱的脚,在泥地里来回移动,也就有一种热乎。那时节,邻里间是互相帮忙的。有一个女孩,是邻家的亲戚,也来帮忙。她长得很秀气,站在水田里有如青葱一般。她还留着两条小辫子,插秧时,那小辫子会从肩后滑落到面前来,可能是不想用沾泥的手去抓小辫子,便扬眉一甩,将小辫子甩回去,很是俏皮。我那时要做的事多是挑秧,再将秧团抛到田里,有时故意将秧抛得离她近一些,是想吓她一下。她也许觉得我并不是故意的,不仅不恼,还对我笑,我也就不好再闹了。

门前有条小路,小路通向一座山坡。山坡上有条山路,通向别的村子,也通向乡镇。走在山路上,也听得到鹧鸪鸟的叫声。有一回是周末放学回家,刚走出山路,见坡下的水田里有一群人在插秧,母亲也弯腰在那里。她没看到我,我却看到了她。想必是人多吧,不好意思张开口来叫,而插秧的人都忙于低头插秧,便从山路上悄悄走过。直到走出了山路,还经过一座石板桥,母亲才看到了我,并问我刚才怎么不叫她,我只好说没看到。不同的年轮里都有鹧鸪鸟的叫声,似乎是那声音叫走了时光。似水流年,鹧鸪鸟的叫声依然响起,但有些事留在记忆里,感觉却又无从说起。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5024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日 下午1:15
下一篇 2023年4月1日 下午1: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