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话听着很侉

刘悦

侉的字典解释是:“ 语音不正,特指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所以曾经有人说;“河南话侉。”也就是站在那个地方来评价河南话。河南省内有十八个地区,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立的词汇,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语言现象,可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

“俺咋了”河南人听外地的语言,也有资格说他们的语言“侉”。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藐视指说话带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

从口音又延伸到各种生活习惯审美意识。所以一般人听到操外地方言的人,就说“真侉”。这种语气和用词风格,就会让外地人觉得在歧视他们,受到了羞辱。

实际上,这个词确实含有贬义色彩,也含有歧视的意义。但问题是,我们应该仔细去研究“侉”所针对的口音是哪些。

全国各地城市化和经济,没北、上、广、津发展得快,他们的方音就像一种符号,标记着自己来自于周边这些不发达省的县镇乡村。所以说,这歧视看上去是地域的,其实是经济与文化上的。本地人也会说本地人侉,比如这天津姑娘穿了一个大花棉袄上街,就会听到“介娘们儿真侉”这样的话。那是歧视外地人嘛,当然不是。它贬低的是对方的文化,准确说是审美。

然而河南话有什么错?电视荧幕上,河南话总是被用来调侃,本来用河南话讲笑话并不好笑,但只要是河南话特有的音,本身就让人想发笑了。

在外省听到河南话,都会让人想到不知道多少年前的农村,而不知现在的河南,因为郑州早已被普通话填充了。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方言自信。至少,不卑不亢。你想,你们将来发达了,出去介绍自己是河南人,却连句河南话都不会说,岂不戏谑?

有些地方的学校,甚至用方言教学。比如粤语,传播之广,有外国人以为粤语才是中国官方语言。

当然粤语只是特例。他们的底气咋就比河南人高那么多了?反观河南,城市里的孩子竟然不会说河南话,出去带点并不那么明显的口音,都会被指指点点。

河南话,已然从方言,降成了土话。大部分的地区自己人说自己人的话,不正常,往往有家乡话对普通话的口音不搭调,也完全不害羞,而且美其名曰的说“正学嘞”。

普通话应该传播,但我们自己的方言同样应该保存,毕竟那是我们文化的代表之一。

不是吹的,河南随便搬出来一位祖宗就是大仙。“烹饪鼻祖”和“中华厨祖”之称的伊尹便出生在河南省,当代豫菜是在原有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根据物质条件、逐步积累和演变而成的,每盘菜端到餐桌上都会让人流口水。

大多数外地人认为郑州话儿代表河南,实际上是错误的。在俺河南,有一种休息法,叫谷堆。有一种吃法,叫吸溜。有一种啥都不穿,叫赤马肚。走路滑一下,叫出溜。

河南话特点。河南省17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在古代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官话方言的一支,可以这样理解,在古代河南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豫南,豫北,豫东,豫西四个大区。豫东话好听,豫西话简约,豫南话幽默,豫北话靠近山西味,本省都听不明白,特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林州方言,不是本地人根本听不懂。郑州、开封口音,则比较中性一些,如果二者再细比较的话,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就显得较厚重许多。在这个特点上,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代表的豫西口音,则有着同样浓郁的口音特征。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护,许多地方语言将会消失,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就包括方言的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51878.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3日 下午1:26
下一篇 2023年4月3日 下午1: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