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学老师吗,最难忘的是什么作

记得的,——小学老师,这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不是他们,我们无知小生如何识得文字,知道世界那么广大、美好?知识有奥秘?人间道理?

人为什么要上学读书?这是我幼年连想亦未想到的或许深奥的问题。

我自幼体弱多病。母亲抚育我,哺乳我到三岁。

我六岁上学,是随小丫、二娃子去的。他们先报了名,又来约伴。父母亲给我手和脸洗干净,在堂屋左首门边帮我换上新的蓝大布长袍,送我同他们一块儿去。

学校不远,在村子北边两里路的样子。他们路熟,我跟着他们走。到了,我看到一大片平地靠东北边一幢大的独立的房屋。里外寂静无声,没见着一个人影。还没开学。

我心中忐忑,随他们从大门东边的边门进去。这是一间小屋,靠东壁一口土灶。从土灶西侧穿过,又一个门跨出,是一个天井。未铺石砖。地上扫的很干净。东、北、西、南都是大屋子围着。天井西边北首有个门。他们让我一个人进去了。

有一个男老师很高大,桌子、椅子亦高大,他伏在桌边写什么,大约在办公。见我进去,微笑看着我。我向他鞠躬。

周围村庄他都熟悉。

他要我伸出一个手指,问“是几?”我答:“一!”又伸一个手指,答:“二!”直到伸出十个手指,答“十!”他说“报上名了!”为我取了今天的名字。

“三天后来上学!”我向他鞠躬。走出门。小丫、二娃子在笑。我紧张的心稍稍平静了些。

我忘记了。

我们回家。三天后上学,我们第一次发了新书,——语文和算术。我们高兴得什么似的!我把新书装在母亲为我用红布缝制的新书包里。

生怕弄脏了。

我上学放学背着书包,爱护着新书,进教室上课就把课本捧出来平放在桌面,翻开新课文大声朗读。长条桌的课桌没有抽屉,书包就挂在课桌下的横木上。

我们低年级在前面的大屋里,高年级在后面大屋里。前后大屋东、西两个门南北相对。我们大屋南面的两扇木门亦大敞开。黑板在西靠着石壁。

给我报名的老师姓崔,家在离学校西南半里的小村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这学校里读书。他们读高年级。

我们教室是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两个复式班。崔老师来给我们一年级上课就先给二年级布置作业做。二年级在写字,一年级在读书,不会秩序混乱了。学生都很听话,守纪律,不调皮。

崔老师领我们读。那时没有普通话,读的声音抑扬顿挫,象唱歌,很有韵味:“狗、猫、鸡鸭子~,”我们:“狗、猫、鸡鸭子~”;“火车、飞机、轮船~,”我们:“火车、飞机、轮船~”。反之,我们写字,那时大约圆珠笔未出世,我们学着用削好的铅笔写。一学期后,学着用毛笔照着老师的影本写大楷。(看见老师批改作业用的是蘸水笔,我大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用钢笔。)

二年级读书,同样声音抑扬顾挫,像唱歌的好听:“……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阿伢卡~……”学生:“……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阿伢卡~……”。

书声朗朗,回音绕梁。书声止,鸽子在屋顶上“咕咕”叫。他们沉迷在课本里,我们认真做作业,似乎没听见。

教室内外一片宁静。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

“瑞金城外有一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从井岡山到宁岗,来回有五六十里。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

“姐姐的胆子真大,敢从天上跳下!蓝天花儿朵朵,也不知道哪朵是姐姐的花。”……,

“……秋天到,秋天到,地里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绿油油,又青又红是辣椒。”

课本里的故事有山川阳光雨露汗水泥土的香味。

崔老师是老师是校长,还做炊事员,从不闲着。

记得学校操场前有个高的土台子,一根木杆顶上飘扬着一面红旗。

崔老师放学时常在土台上讲话,对着排着整齐的学生行列,象一个威武的将军对众多的士兵。他告诫儿童们不要玩火,不要一个人去泅水,不要爬树,不要打架,不要骂人,对人要有礼貌,要勤快,要爱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然后放学,一队一队按次序沿小路向各自的村子走。

他不让娃儿关学。作业少,在学校早完成了。

大约我读二年级了?记不得了,放两天假,有家庭作业:用毛笔写小楷,——课本上的李白的诗。晴天的上午,父母亲在生产队里劳动,都下地去了。我在堂门阶沿搬张小木桌,坐在那儿,摊开课本,在小字本上工工整整地写: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字毛笔像小马驹,不听使唤,字歪歪扭扭。

渐渐有些顺手了,字有点中看了。

我们放学、放假还时常在家挖猪菜、放牛、烧火,帮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并未影响学习,或反而让我们学习热情更高了。

除了星期天,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吃了早饭,我们村里小孩约好一同去上学。从不迟到。

姐姐学习好,跳到高年级了。

大家排队,让我们小孩走前面,大孩在队尾。

我们唱歌,边走边唱。新学期,学校新调来个漂亮的新女老师,她教我们唱歌。

我们学会了《国歌》、《少儿先锋队队歌》、《社会主义好》、……还会唱“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上开红花地上结大瓜”的歌,“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的歌。

早上一到校要检查卫生。崔老师要我们讲卫生,说讲卫生不生病。我们把小手洗得很干净,生怕挨小女孩卫生小组长的批评。

朝读,读书,教室里人声鼎沸,大家淹没在书声的海洋里。

学校土台隔大路边有两口小池塘,塘水清冽。崔老师安排大同学值日生在这里取水,用木桶盛了,抬到教室里,供大家饮用。第二口池塘亦设了步头,夏天日长,大家带午饭来吃,在这里洗碗。

记得学校大门西侧有石人,无头。下课,男生、女生常争着让他驮在肩上。在那儿玩耍。

西边有一棵冬青树,有疏疏几株桂竹。这儿安静。夏天,大家喜欢来这儿纳凉。

大门一侧靠门礅墙壁砌石碑一块,隽刻着学校屋宇白佛寺初建于大清嘉庆年间的字。

今屋不存,忽忆及之。

闻言,从前,后屋佛殿供一百尊佛像。人左数九十九尊,右数亦九十九尊,有一尊佛似与人捉迷藏,不一百数。不知什么缘故?

高年级同学传言他们教室里有金马,夜晚来喝他们白天没喝完的还有大半桶的水。一回,被起夜的烧火的老头儿发现了,一扁担打去,没打着。走地下去了。测量局的人来以铁桩未钉住,不知藏到哪儿了?

老刘头儿时在这儿读过书,作客在人家的小院子里,说起这事,一脸严肃:“真的!就是从前我读小学四年级的那一年!”眼睛里闪烁着不容质疑的神秘的光彩。

操场广阔。

冬天,体育老师领我们跑步。长长的队伍像一条奔腾的长龙,左拐右拐,右拐左拐,收拢展开,展开收拢。开心极了。

冬天严寒,大雪飘飘。崔老师让大点的孩子拾了干柴,移开课桌,教室腾出一块空地来,生火取暖;一边上课。

记得,我们小同学为生产队集体拾过一回麦穗。

上级派下来任务,姐姐们的大同学由崔老师带队去河东淘过一回铁沙。由于涨水,担心得很,害怕得很。崔老师不许她们到河边,怕大家不小心淹死。铁沙没淘成,安排大家在人家过一宿很快回来了。大同学们叽叽喳喳地你言我语,虽白跑了两趟路,但他们据说受了惊吓,也长了见识的。

我在这里读到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算术学到乘法口诀。是由崔老师请的民师石老师教的。他教的非常好懂,作题每每全对,回回得五分(当时实行五分制)。

后来由于行政分区办学,我们属六区,白佛寺小学属五区。我们不得已转学,到六区雨霖小学就读。我们分别了,还很难过、不舍得的。

后之小学,我遇到于我语文帮助大的有肖老师和马老师。

所背的课文一些句子: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庝,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换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劳动的开端》)、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一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景阳岗》)、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詹天佑》)、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金色的渔钩》)、

经过几十年时光,犹时不时想起,记起儿童时代。

有铜铃声声。

印象深的有王老师,他于小学数学应用题分析有独到的方法;他图画画的好,尝亦代过我的图画课。

那时分主、副课。语文、算术是主课,用的功多。体育、美术、自然、历史是副课,平时学习,一学期只考一次(主课期中、期末考两次。);划重点考几个题目,所以副课用功少。学生负担轻。

代过我的课的小学老师很多,我多记得他们的名字。而今在世的确乎不多了。

他们是我们的前辈。

肖、马老师已仙逝。王老师高龄九十七岁,仍说话声音洪亮,健步如年轻人。

2023年4月15日

小学唐书慧老师教我们语文和音乐,严格又有爱。拼音一个一个教认,写,练习,听写,默写。到现在拼音难不到我。虽然七十年代,但唐老师上音乐课教我们唱歌并弹风琴伴奏。一句一句教,音准一句一句反复较真,最喜欢她的课。七十年代没有计划生育限制可她和李老师只要了一个孩子,由于他们一家只有三囗人又有两份工资,所以经济宽裕。记得冬天下大雪,哪时同学住得离学校远步行上学,鞋子被雪打湿了特冷。唐老师会把他们的鞋孑放火炉四周烘烤并拿来她家的洗脚鞋给同学们穿。由于大只能趿拉着走。家长们的感恩老师对自已孩子的关爱,经常夸赞唐老师严厉又温暖。几十年过去了,唐老师教书的认真和严格,生活上的关爱至今难忘。祝唐老师平安健康。[祈祷][祈祷][祈祷]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7109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3日 上午9:54
下一篇 2023年4月23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