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好在哪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名家点评

明·瞿佑《归田诗话》:贡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于诗。尝谓予曰:“……王昌龄《采莲词》……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

明·顾璘《批点唐音》: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

明·钟惺《唐诗归》: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二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

对人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比较这种方法。对诗文的写作,自然也是通过人事物的对比来体现。

简言之,就是比照它们的异同点。由相同之处,使它们联结、归一;由差别之处,使之区分、独立。这样,才能构成既联系、又区别,而且有着主次轻重的体系。随着其深广化的进展,认识就在不断地发展。

从任何的角度、方面或点而言,人事物都是无限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只在于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永远达不到无限性的地步。

因而,对人事物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认识,皆是有限的、局限的。诸如,分辨质子和电子的异同点。它们都有质量、电量、体积、自旋、速度、温度等等性质,而任一性质都是差别的。显然,只能有限的罗列。而随着发展,才能列举更多,直到无穷。

在行文中,大多是通过人事物的同一性来表现的。比如,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当然,也能通过差异性来体现。例如,巨浪滔天的大海,就像岿然不动的高山;那个绰约娉婷的少女,就如盘根错节的老树。

怎样表现都可以,因为那本就是任意的、无穷的,而不是定规的、有限的。这在于,人事物的异同点本是无限的,并且它们是互通的、不是隔绝的。

对此举个例子,假若传来了一阵驼铃声。就像鲜花绽放的惊艳,又像香气袭人的饮醇,就如污水横流的脏乱,又如万籁俱寂的夜空,等等。上面,就是声音与诸多事物互通的表现。书本上叫通感或移觉,不过,他们只是表面化的认识。

在体现上,若同一性过多,人事物就会缺乏个性,而恍若整齐划一、一潭死水。反之,若差异性过多,人事物就会缺少共性,而犹如一盘散沙、诸侯混战。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判断、分析定夺。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得比较呆板、执泥、僵化,看上去就意兴阑珊、索然寡味。基本把莲与采莲女同一化了,从而纯一不杂、毫无特色一般。但实际上,不是各具风情、独有姿态吗?

“裁”,通常指用刀、剪把片状物分成若干部分。莲叶这么一裁,成了什么鬼样?当然,并非真裁。但诗的意思,是不是把荷叶与罗裙裁得一般无二?

本来自然状态、天然风味的莲叶,非要刻意、造作、用力地去“裁剪”一把。诗文是不是滋生了刀刻斧凿之笔,蛙鸣蝉噪之音?这就叫操刀伤锦、折足覆餗,也就说水平差、能力弱,必然败事。

而且,还用劲地使莲叶与罗裙一色。这不但使它们没了特色,还应该与实情有所出入。它们的颜色真的纯一不杂,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如此,但人有诸多的动作。那在变动性地映衬下,罗裙肯定有着变化,色泽、状态、意味等。

“向脸”,应是种常态。行于莲花之间,而低首采莲,那荷花自然是由两边对着人面。显然,是种司空见惯的情景,那表现力岂不平淡无奇?

就这种场景,通常用相对特殊的情形来体现,以此提纲挈领。而习常见惯的,怎么起到纲举目张、引人入胜之效?往往是不是淡而无味,乃至味同嚼蜡了?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前文已将它们同一化,莲即采莲女,反之亦然。那此处的“乱”就有些不入情理,都一模一样,怎么乱的?通常,就感觉而言,乱并不是主要的。

由上述,此诗在表现上同一化过头,使人事物都没什么个性了。而且笔法死板、拘执、单白、僵化,相当缺乏灵气、动感、弹性、变化等。由此,弄出了一篇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大作”。

原创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好在哪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图1

“诗家天子王江宁””七绝圣手”,就是对”边塞诗人”王昌龄的美誉。盛唐时,王昌龄就同李白齐名,有人评价,在”七绝”诗创作上,超过李白!

王昌龄”诗”描写细腻而清新,意境独特,朗朗上口,大多数诗歌都被長安,洛阳歌女们呤唱传颂。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好在哪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图2

他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集六卷,今编诗四卷。史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的诗词以写“边塞诗”闻名於唐代诗峰,在历史上占重要地位。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好在哪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图3

但是,他也写七言闺怨诗。这首诗是其中罕见的七言体,共一组,由几首组成,这是其中之一,也是最为著名七言: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好在哪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图4

此诗创吟背景,是继”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新文化风气。一反齐粱权贵阶层绮靡文风。拒绝死搬”韵律”,滥用古典,闭门造诗,填诗风气。用贴近大自然的清新格调,平易的语言,生动的词句,具有万千想象力的白描手法,创吟出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共赏的好诗歌!王大诗人与王维有过一段交往,喜欢”一诗一画”,用语自然平易的白描景界。

全诗贯穿两个字,”看”和”闻”。看,贴近自然的线条勾勒,如,天工巧裁碧绿荷莲嫩色,芙蓉般粉红色的莲荷花跃然纸上画中;连天的绿荷莲丛,采莲姑娘的脸肤,身影,衣服时隐时混在碧绿中。让人想象万千。

闻,当听见飘来的歌声后。全诗才点出有年轻姑娘划小船在莲荷叶池塘中。让读诗人在优美的画面里去想象是村姑?是闺秀?是才女?是仙姑乃或仙女?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诗好在哪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图5

所以,大诗人做一首无生癖字,无堆彻形容词(诗中动词生动),无典故的平易诗,却能流传几千年,产生无边想象,真是值得我们这批拾古绮靡牙慧,背一点什么”平水韵”,似懂非懂的古韵平仄,闭门造诗,不今不古的人们好好学习,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7268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6日 上午11:53
下一篇 2023年4月26日 上午11: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