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悲剧永流传(为什么会有悲剧咏流传)

  • 从一个学中文的人角度来看,我认为悲剧比喜剧更能引发人的思考,让人们在悲痛之余思索为什么会存在悲痛,引发这些悲痛的究竟是什么,有着很强的思考力量。 您上面所有的鲁迅先生的两部作品,放在整个大时代看,这些悲剧不过都是一些小人物的生活,每天都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中,鲁迅致力于挖掘“批判国民性”这一母题,这是不可能不引发悲剧的。

  • 写作《悲惨世界》的雨果,他的作品也几乎都是悲剧,雨果致力于写作人性的关怀,这种关怀注定了他的题材必然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巨大悲痛。
  • 这些悲剧意识都和作家对于生命、人类、命运和写作的理念相关,并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问题。

另外,西方的悲剧比中国更多,是因为西方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着悲剧的根源,而中国则相对喜剧性的东西更多些,喜欢大团圆结局。

  • 1.中国文坛在五四前后开始全面吸收西方的写作理论和思想,抛弃中国传统的很多腐朽的理念,自然从五四以后悲剧就更多些。
  • 2、人类的情绪是容易记住悲伤,快乐却是短暂地。就像人总是在苦难的一生寻找幸福一样,幸福是相对的。而悲伤的事情更容易让人刻骨铭心,沉默专注。 这些不幸的遭遇更能打动人心,而相对来说,也更能激起对快乐的希望与渴盼。
  • 3、痛定思痛,在悲痛中总是隐含着沁人肺腑的箴言。
  • 4、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学不乏佳作妙品,但在整体上却不显得厚实博大,不能给人以震憾心灵的效果。它既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也不能与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深重苦难、中国民人的耻辱命运和一个世纪以来全人类的精神痛苦相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一百年来的文学史中,具有悲剧精神和悲剧人格的作家时有出现,但是这些悲剧人格都是深藏于文本背后,也就是躲在读者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咀嚼哀痛,体验自我,而没有化为悲剧人物在文本的空间倔强地自守艰难地开创。有人将此一现象总结为“不对位的人与‘人’”现象,也就是说,作为实践主体的作家的精神人格与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之间存在着一段巨大的距离。论者对“自我”主体在作品中的缺席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中国“早期文化中自我的不立,使得文化衍生体的其他学科间自我亦不在场,那么从事人文学科以至文学创作的知识群的自我在深层的人之创造意义上亦不会壮大到哪里去,”所以,“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仍是‘被动于他的环境的人’,而发现其被动性的作者知识分子则隐身于作品,只作为叙事人出入于人物侧间,这个叙事人只是结构──另一种物,不参与命运,他自己也没有个体的命运”作家们最为用力的是展现环境与群体的愚昧,这实际上是对集体人格的关注与强调。


  • 我国作家过分拘泥于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缺乏那种将自我凌架于环境之上管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大精神,缺乏那种纵使整个世界彻底溃灭也得从中拯救出一个高贵的自我的大气魄。
  • 对现实环境充满了痛恨与恐惧,又没有敢于改造或超越环境的个体人格力量可以作为依恃,这使中国作家普遍地染上了失语症。他们既对现实失语,也对自我生命失语。他们缺乏对最高生活意义的体验与建构,也缺乏对基本价值的坚定信念和对自我精神力量的信任,所以他们只能以喜剧方式发泄对这种不合理想不合价值的生活的蔑视、恶心与焦虑,而无法以悲剧方式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生活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坚守、对于苦难环境荒谬人生的沉勇而又庄严的拥抱与担当。这是一个缺乏“个人”的文化体系,作家们也只能拥有一个没有“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一切需要由个人建构的价值、需要由个人体验的意义、需要由个人担当的责任、需要由个人践履的信念、需要由个人守护的尊严、需要由个人坚持的自我,都难于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所以,我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没有个人的文学。悲剧文学的最高审美效果,是通过悲剧主人公对于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坚守来实现的,在根本没有个人的文学体系中,产生不了悲剧文学,乃是顺理成章的。

  • 我国古代缺少悲剧(tragedy)文体有其深层原因:以祝颂祈祷为主的中国祭祀仪式不具备阴惨悲烈的气氛,从而在古老的源头上阻断了悲剧产生的可能性。中国早期叙事文学情节淡化,抽空了悲剧的基础;文学作品对亲属复仇主题的回避,弱化了最能“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的悲剧效果;主流文学中男性形象设计的阴柔化,文学的优美、感伤传统以及中国戏剧前身俳优戏的逗笑风格,均与悲剧审美特征不符。中国哲学、宗教以及大众心态在不同层面消解了悲剧意识;早期社会不能为贵族文艺的悲剧提供适宜的土壤,后期应市民阶层需要而兴盛的戏剧,在审美趣味方面已偏离了悲剧的基质。
  • 1 .因为悲剧可以使人产生共鸣,产生怜惜,可以锥心刺骨,可以留下很深的烙印。悲剧的眼泪是唯一有力量的东西。
  • 2.感性的人往往只记得结果,而理性的人记住的却是过程。
  • 3.自古以来永恒的伟大的爱情,就是注定了是悲剧。因为只有不完整的爱才是人们追寻渴望的。追寻完美,却在不完美当中结束。

因为悲剧更能使人产生情感共鸣。

仔细想想,历史上留下来的路人皆知的故事,都是比较凄凉的。

孟姜女哭长城,是因为丈夫被抓去造长城了,夫妻二人分隔;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后化蝶双飞;杜十娘被欺骗感情,怒沉百宝箱。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罗斯与杰克(泰坦尼克号)等等等等。无一不是悲剧,却又无一不使我们感动。

我不懂心理学,我只能谈一下我的感受。当我看一个喜剧,过程中是很开心的,也能感到很满足,但是看完之后,就觉得没有太大感觉和意义了!

可是看完一个悲剧之后,我会陷进去,整个人的情感就会跟故事或剧情联系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代入感和共鸣,你会久久不能自拔,并且会不断在心里咀嚼。悲伤,是会让人上瘾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情感是无法产生共鸣的!但是,我觉得悲伤是可以让人共鸣的!

也许,在人类的骨子里,是喜欢悲伤的。它更能使人刻骨铭心。所以从古至今,留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几乎都是悲剧。我想就是如此吧!

当然,悲伤不是让你沉沦与堕落,它是一种优美的艺术,体验过悲伤之后,你才会更加想去追求幸福。

希望我的解答对您有帮助。

为什么悲剧永流传(为什么会有悲剧咏流传)图1为什么悲剧永流传(为什么会有悲剧咏流传)图2为什么悲剧永流传(为什么会有悲剧咏流传)图3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73718.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9日 下午2:55
下一篇 2023年4月29日 下午2: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