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何处有桃花源

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界”,它究竟在哪儿?后人不断探索,认为可能有如下几处。

1,在湖南常德桃源洞

桃花源是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桃源洞。桃源县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在文献和历史遗迹方面均有证据。南齐黄闵《武陵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唐人《桃源观山界记》“桃源洞,大江南岸渔人黄道真见桃花处,备于陶渊明云。“宋叶梦得《蒙斋笔谈》“桃花源,今鼎州(今常德)桃花观,即是其处“。从唐代起,宋元明清于此处皆留胜迹。唐有”桃源观”,宋有”延请楼”,明清有”渊明祠”等。毛伟人1959年《登庐山》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似亦赞同此说。

2,在武陵山区苗族村寨

部分学者认为,陶公之桃花源即是武陵山区的苗族原始村寨。古代苗区既无官员管理,又无土司压榨,“专于农,无贵贱皆耕,不繇役。“《新唐书南蛮传》。巜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有小口,初极狭,”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与此地自然风光极为吻合。此地广种桃树,请客吃饭的习俗与陶文基本一致。因而刘自齐马少侨等倾向于把桃花源定在武陵山区苗寨。

3,在江苏连云港宿城山

据考,陶渊明公元400年任东晋镇军将军刘牢之的参军,因战事到过高公岛。他的《饮酒》诗云,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而宿城山离高公岛甚近。其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美丽。有人说此处即是桃花源。清两江总督陶澍,自称渊明后人,曾亲向道光帝言及此处风光,道光帝也以为“此境与桃花源何异”?陶澍因云在宿城建“陶靖节先生祠堂”,至今尚存。宿城山西麓,至今还保留武陵古邑的地名。

4,在河南或陕西

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提出,陶氏之文,既有寓意,也为纪实,乃据417年刘裕率师入关时途中见闻而写成。军队所经有”桃原””皇天原“等处,与陶文中”落英缤纷”,“土地平旷”相合。故桃花源本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或者上洛(今陕西商县)。

5,是民间传说

日本学者桥川时雄认为,六朝士人喜录异闻,陶文当为志异之作。我国有学者支持桥川的说法。并引《异苑》《武陵记》诸书证之。著名学者逯钦立说,此记当是根据民间故事写成。既是传说,桃花源在何处,就难以确指了。

桃花源记古奇文,

于今踪迹渺难寻。

学而欲往桃源去,

共向条友贺新春!

如果有人问我人间何处桃花源?我的解答是:人间没有桃花源,人间处处桃花源……

所谓桃花源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理想的塑造了一个空想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诗人超越现实世界的幻想,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东西。这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是在他辞去县令沉默布衣后在脑海深处加工合成的。他理想的桃花源里的情景,有可能是 他沉默后自己生活的写照,也可能是他非常想要的一种生活,也可能是他为了逃避现实给自己画了一个大饼——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

  之所以说人间没有桃花源,是从人的本性而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但人与人相比较是有差异的,谁和谁都不一样,一是生物学特性有差异,有的身强力壮,有的瘦小软弱,如果都向往无限自由的话,身强力壮人的自由就会妨碍瘦小软弱人的自由,弱肉强食不可避免。二是生理学特性有差异,有男有女,有生老病死。如果都向往无限的自由,男人妨碍女人,大人妨碍碍孩子,中青年人妨碍老年人,壮士妨碍病人不可避免。三是生态学特性有差异,人与环境,人与动物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四是社会学特性有差异,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是非标准,有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在私欲的作用下,剥削、压迫、反抗、争斗不可避免。在上述种种矛盾的人类世界里,就没有理想中的桃花源。

之所以说人间处处桃花源,是源于人是高级动物,人是有理性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是讲道德的,人可以制定规则,人也可以遵守规则,在一个人人讲道德,人人守规则的社会里,大家可以和谐共生,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共同的桃花源,即使不能在全人类创建一个理想的世界,也可以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建立这样的桃花源。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加强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经济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人类的桃花源。

人间何处有桃花源图1
人间何处有桃花源图2
人间何处有桃花源图3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74656.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5月3日 下午12:16
下一篇 2023年5月3日 下午12: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