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物理

天真物理,MB把自己的研究冠名为“天真光学”(Naive Optics),借鉴了前辈Patrick J. Hayes提出的“天真物理”(Naive Physics)一词。后者1978年在《天真物理的宣言》中描述道,他希望营造出一种以人的平常感觉来说明世界的形式,那些解释绝非来自于物理学家口中。依照此意,我们也可以想象,MB的光学和大家心里面涉及光的概念应该不会相去甚远。

天真物理正文

天真物理试验

天真物理基本视觉

果然,“天真光学”第一次出击就很低调家常,想要搞明白的乃是“人到底懂不懂照镜子”。人们对镜子充满误解。镜像错误发生的原因可能来自4个方面,分别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镜面旋转(人时常有一种以为镜面和视线呈直角的错觉);忽略了观察点的位置,把镜面和画面等同;过高地估计了镜像所能容纳的范围;“左右反转”因素。

MB在学生中做了许多简单而巧妙的测试,来验证这些假设的正确性。比如关于最后一点“左右反转”,所用材料是两张画,全都表现了一个叫做Jane的女孩沿着一条L形折线从门口进入某房间的场景。折线在房间内的部分是直的,与这条直线平行的一面墙上挂有镜子。两张画的不同之处在于:a. Jane步行进入,将从左到右地看到镜子;b. 她沿着一条绳子爬入,将从上到下地看到镜子。心理学家们向测试对象提出如下问题:Jane开始能够看到自己的位置是哪一点?

天真物理镜像试验

对于画面a,很多被选位置距离镜子非常之远,约占总数62%的人过早断定自己已经能看到镜像了。这答案较符合直觉,其实却是错的,因为真实情况中,我们一直要走到镜子边缘才能看到自己,

镜子有着种种错觉

在远处绝对没办法看到。而针对画面b,提前犯错的人只有29%。这个实验想要论证的观点是不少人受到照镜子时“左右反转”因素的干扰。根据常识,我们在镜子里面看到的左边其实是右边,右边却是左边,因此潜意识里也将把画面出现的方向加以反转,以为对象的影子会从远端浮现。对照组中画面b造成的困扰更少,是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着“上下反转”。

许多实验中,MB都发现人们并不是很清楚一点,即观察者的站位决定着他在镜子里可以看到什么东西,最明显的例子,是一种他称为“维纳斯效应”(Venus Effect)的现象。在一个平面上展现复杂的三维景象于所有视觉艺术家都是充满诱惑的挑战,对一位画家来说更如此,他们不会忘记借助同时代的其他技术来完成对视觉的复制,所以,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于人类文明的镜子,其艺术作品也早早登堂入室了,尽管开始时镜子的尺寸和清晰度还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不少著名画作着力表现一位美丽女子(可能是维纳斯也可能是其他人),举着镜子端详容颜。当你看这幅画时,得到的第一印象是:维纳斯眼中的东西反映在了镜子里面。

天真物理探究欲望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

江崎玲於奈博士

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80932.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6月5日 上午9:13
下一篇 2023年6月5日 上午9: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