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历史上要说到赵括,就会想到成语“纸上谈兵”;一说到成语“纸上谈兵”,就会想到赵括,“纸上谈兵”是历史给赵括贴上的标签。那么这是历史对赵括的误解吗?那么历史的真想究竟是什么?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所谓的历史真相,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呢?就是你认为说清楚了,别人认可吗?谁能证明那是真相呢?就是有能证明的史料,史料可靠吗?那么对于贴上了历史标签的人或事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是如何撕标签,而是寻找这个标签被贴上去的原因。

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长河当中,被后人记住名字的能有你几人呢?而赵括就是被后人记住的其中之一。那你会相信赵括就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泛泛之辈吗?反正我不信。就像一说到三国的马谡,就会想到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大家想一想,马谡能跟着诸葛亮南征北战,献计献策,能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何许人也啊!能入他的法眼的有几人呢?你能说马谡是无能之辈吗?马谡只想用古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守街亭,可惜他用的不是时候,也不是地方,对手也不是一般的人,所以他丢了街亭。假如他守住了街亭呢,还有什么空城计啊!那人们还会知道马谡这个人吗?他只是失败了,犯了大错,没有翻盘的机会而已,如果他赢了,他也不会落下一个狂妄自大,自视甚高的骂名了。

我们再来说一个人——项羽,一说到项羽就会想到“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十面埋伏”等等。项羽被贴上的历史标签是,刚愎自用,有勇无谋。项羽和刘邦打了很多次仗,他没输过,倒是刘邦很多次被打的狼狈不堪,但是就最后一次被围垓下,中了十面埋伏,一败涂地,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还是把项羽写进了只有帝王才能用的本纪里。自古就有成王败寇之说,我还是觉得不能用成败来论英雄。一个人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来说一说我们的主人公——赵括,他的失败,责任不应该他一个人来承担,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赵括的父亲,他是赵国的名将,有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但他只让自己的儿子熟读兵书,不让他到战场上去历练。当他理论上辩不过自己儿子时,他只知道说自己的儿子空有理论,怎么不让他到战场上去实践实践呢?我觉得他的父亲教子无方,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其次,再说一说赵惠文王,作为一国之君,在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情决策中,不够慎重,用人失察。你怎么能把倾国之兵,轻易地交给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毛头小伙呢?打仗不是儿戏,不能光凭嘴上说的头头是道,就想当然的认为可以胜任。我认为赵惠文王不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智国君,他应该负主要责任。

第三,我们再来说一说秦国,秦国至从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渐强盛,号称虎狼之国,秦国想吞并六国之心早就昭然若揭,赵国只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在长平之战中,他们明的是派的无名之辈,暗地里却派出了名将白起,白起在战场上吃的盐比赵括吃的米都多,这不就像让一个强壮的大人去打一个三岁小孩吗?赵括不败就有点儿不正常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赵括本人,赵括毕竟是一个年轻人,他身上有年轻人所具有的通病,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赵括熟读兵书,满腹经纶,他便觉得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他有点高估自己了。不过他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在战场上他奋力杀敌,多次重创秦军,也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让白起都对他刮目相看。赵括死的也很壮烈,最后战死在乱军之中,他虽然失败了,但,我还是要说赵括并不是一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他是一个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却时运不济的悲剧英雄。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赵括,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来诠释“纸上谈兵”的含义。

历史趣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图1

要说是否对赵括存在“误解”,多少也有些依据。因为“纸”这个东西是到了东汉时期才发明的,距离长平之战有超过300年的跨度,而纸要逐渐代替书简成为新的信息载体,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由此可以推断,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有大概率是经无数后人“评价叠加”而成,评论长平之战,人们过多地将焦点放在了这个“不蕴现实残酷”的年轻人身上。

对手太残酷,领导又腹黑

先说白起。

历史趣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图2

我们评价古代著名的将领,多用“百战百胜”来对其武力进行赞誉,但对白起来说,这个词并不适合。因为白起对战争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进行彻底瓦解——战必全歼。

令白起一战成名的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全歼;灭楚,令35万楚军成刀下冤魂;攻赵,长平一役活埋45万赵军,摧枯拉朽,又有15万赵军伸颈待戮。从白起的战争风格来看,他完全称得上是“杀神”,且不论廉颇还是赵括,都对这样的对手再熟悉不过。只是当时领兵秦军进攻赵国的是秦将王龁而非白起,赵括是有信心抵御的。

再说秦昭王。

历史趣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图3

当初赵国接受上党的投诚后,就派使者前来秦国求和。当时的秦昭王明白,如果此时不接受求和,赵国一定会向魏国求援形成合纵之势,到时将深陷对峙消耗的泥潭,于是表面上接受了赵国的求和,实质上是在麻痹赵王,并为进一步的战争准备争取到了时间。

同时,秦昭王乘此求和之际,以重金收买赵人在国内广发言论:秦国不惧廉颇,而独怕赵括。此时的赵孝成王也因廉颇的闭门不战而颇为不满,于是换将赵括,希望赵括能对付秦将王龁。

这时就能看出秦昭王的腹黑:为了能彻底将赵国打垮,悄悄地将白起调往前线为上将军,而王龁改做副将,同时严令军中不得外漏换将之事,违者格杀勿论。

(如果此时的赵孝成王和赵括得知面前的秦军已由“杀神”白起统领,想必一定采取廉颇的闭门不战之策)

总结

其实对于赵括这个人物,少荃自己持有的更多是一种同情态度。

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和“不自量力”似乎没有很明显的界定,而对于一个年轻人的评价是“英雄出少年”还是“乳臭未干”,大多都是从结果导向来看待。事成,则有周瑜之才;事败则只会赵括之论。给予年轻人评判的也多是局外的大多数人。

历史趣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图4

现实的残酷程度对赵括来说是极为不幸,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已悄悄换成了重量级选手,一个能一招致命的可怕角色,而自己的领导却在这样的变局中没能提供一丝补救,可想而知,赵括在某种层面来讲,是以炮灰的身份站到了台前。

感受

联系到自身,少荃当初小学的时候很喜欢下象棋而且同龄人几乎无对手。但有一次到同学家下象棋时,他对他老爸抱怨下不过我,于是他的老爸就如当年的白起一样,几下就杀光了我棋盘上的兵马,你们能体会出哪种自己的棋子一个个被吃掉可自己毫无招架能力的感觉吗?

很恐惧,很绝望,你都想不起对面的这个人在经验上超你几倍有余,而是只盯着棋盘上寥寥无几的兵力,在思索求生之法。

当自己的将军被吃掉后,同学笑了,他的老爸笑了,而我也跟着笑了,只不过笑的很僵硬……

面对实力悬殊,倔强的自己没有选择投降,认为旁边的人会抛出一句“你这是以大欺小”来维护我小小的自尊心,但是没有,一切都是笑声。

赵括在长平之战死了,而我的象棋热情也在那场战争中,灰飞烟灭。

所以赵括不是死于纸上谈兵,而是死于残酷的现实。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81025.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6月5日 上午11:37
下一篇 2023年6月5日 上午11: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