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书院有什么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吗)

在如今国学走入公众视野,《论语》、《全唐诗》走入百姓家的时代,似乎书院也随着国学的盛行而成为了与之相关的一个代名词。XX书院的牌匾遍布街头,更有不少号称从“书院”中走出的学生通过媒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书院在人们心中亦或是国学复兴的希望,亦或是办学者打出的噱头,关于所谓“走出中高考”的教育也一直纷争不断。不过抛开当今书院与普通学校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书院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实际上,古时的书院就是学校,书院的功能和当今的学校是一样的。

提到古代的书院,最有名的莫过于“四大书院”,其中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端坐三个宝座,而石鼓书院和嵩阳书院则为了最后一个名额时有争执。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五座书院都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代表,我们今天就从这几所书院来看一看,书院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首先说说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这个名字看着像南京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河南商丘。这个并不是建书院的人地理不好导致的锅,而且应天府书院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当时宋真宗赐的,还亲笔书写了匾额。当时商丘就叫应天府,后来因为成为了陪都又称作南京(不是现在的南京),因此应天书院又叫做南京书院。

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这个看起来名字从头到尾都和南京密不可分的书院实际上和当今的南京确实没什么关系。应天府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由致力于为家乡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商丘本地人杨悫[què]创建,后来曾因为战乱一度关闭,又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兴起,最后达到了“博延众生,讲习甚盛”的高度,并得到了官方的牌子,正式成为了官方的府学。

应天书院的地理位置极好,就如同现在高等学府的老校区大多在市中心一个道理,当年的应天书院也伫立在应天最繁华的街道上,前来求学的读书人络绎不绝,每天看书议论,学习氛围极其浓厚。有了氛围,就有了学习成绩集体提高的第一法宝,随后就是名师,应天书院也抓住了机会,趁着范仲淹回家乡守制,把大佬抓来当老师了。

有了大佬坐镇,应天书院的档次自然是又升一级,各地才子闻风而至,求学若渴,应天书院手握顶尖教育资源,坐镇陪都闹市,可谓风光一时。地段好,氛围浓,师资又高的学校当然能培养出最好的学生,应天书院在天圣五年的科举中直接给国家送了一位状元一位探花,独领风骚。

正如每一个出状元的高中都要被媒体大肆报道,应天书院这一波操作彻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喊着“以天下为己任”、“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口号,招最好的学生,出最多的状元。

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在高考方面应天书院的确是无人能及,有着“七榜五十六”的神话,带着点北四中,南黄冈的意味,出了梅尧臣,欧阳修等多位大佬,换到当今绝没有任何一所高中的成绩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虽说古今的教育制度和覆盖范围都有所区别,应天府书院的战斗力依旧是无比强悍,也难怪范仲淹作为老师有信心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写下:“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的豪言壮语。

由此可见,应天府书院相当于一个人才的集散地,用他无与伦比的优秀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们前来求学,精英们的互相碰撞又出现了新的火花,从而进一步拉高了整体的学术水平,形成了一个无比良性的循环,成为了北宋的第一人才库。应天府书院为学子们提供的师资和氛围,是独自在家闭门造车所不能及的。有学可上比自学成才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更何况是这种举全国之力,聚举国之才的神仙地方呢?

再去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这几所,操作几乎是类似的。岳麓书院有著名的“朱张会讲”,达到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空前盛况;

白鹿洞书院更是得到了朱熹常年的青睐,李燔黄干、陈宓一起讲学同样是难得一见的场面。大佬云集,学子听讲座,书院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地,更有机会接触当世大儒,直接拔高了诸多学子们的学术水平,也难怪现在大家挤破头都要去一所好大学,道理也是类似的。

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书院的兴起,给宋代的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本就以文为重的宋代在书院的加持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体系,使得大儒名家们世代不绝。不过真正要说书院的建立,并非宋代首创,而是唐代已经有之。

热爱写菜谱的袁枚曾经在他的《随园随笔》中介绍了书院的来历:“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可见书院唐朝已经有了,而且是官办书院。

要说民办书院,唐代时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毕竟充满教育梦想的人在本地建个学校还是能做到的。不过有政府承认和民办还是有区别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的出现,给了公办学校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有了官府支持,有钱花,有人教,培养人才自然也更加得心应手。

唐代的书院,虽然已有官办,但其实还是民办数量上占优,也没有达到后来宋代那样的兴盛。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院的出现,给中国的教育体制带来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学子们找到了根据地,从此更有了发奋学习的动力。

古时的书院,从民间书斋到官办书院,从咿呀开蒙,到大儒辩论,承担了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也完善了教育体制,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古时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之贡献不可谓不高。

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再观如今的书院,大多数还是打着告别高考的旗号,说是弘扬国学,培养出的人才能力是否全面,能否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还未可知。因此所谓复兴书院的说法还有待商榷,但是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着书院般浓厚的学习氛围,尽力给更多的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任何时代都是应该一项重要工作。想想如今的高中,如果拥有几位大佬,学子们又每天沉迷学习,有这种盛况,估计领导老师们都要泪流满面,并且快乐期待高考喜报啦。

图/网络

参考资料/《南京书院题名记》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4496.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5日 下午3:08
下一篇 2023年1月25日 下午3: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