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电视现场采访,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那么如何做好电视现场采访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做好电视现场采访】

精心准备

电视记者现场采访以手持话筒的方式进行叙述访谈、评价等,以其鲜明的目击式特点缩短了电视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增加报道的可信度。要达到上述报道效果,记者要做到准备充分,才能对现场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采访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如何做好准备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记者要储备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如了解与采访领域、或采访事件有关的知识;掌握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便在采访中掌握主动、不入误区。

其次,要占有尽可能丰富的资料。记者做好前期的知识准备,深入了解你所要采访新闻事件的原委,尽量多地掌握与采访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采访线索,透视事件的本质,为现场采访做好铺垫,或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

再次,要事先拟定一个尽可能详尽的采访计划。如采访的主题、采访的办法、采访涉及的人物、采访要点、采用的艺术手法、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做到内容完整、主题明确,才能对突发情况应付自如、井井有序。

随机应变

电视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只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记者在采访中更要具备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新闻现场要根据环境、采访对象而进行采访、提问、报道。由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城市、乡村、工厂、学校、田间、街头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千变万化,各具特色,采访对象的职业、身份、文化层次、个性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需要记者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的方法去应对。不然,单调、死板、以不变应万变的采访的方法做出的作品将毫无生机,失去可视性。

善于察“新”

对于现场新闻采访,眼睛的功力是很重要的,或者说“眼里”能出现场新闻,能出好的现场新闻。众所周知,新闻之所以称其为新闻,除了其他要求外,“新”是关键之所在,现场新闻更是如此,这就需要记者眼睛不离“新”。另外,由于现场新闻的新闻事实就发生在现场,是记者亲闻亲见,甚至还需要亲自参与,这虽然为见“新”提供了条件,但是,很多事情是司空见惯的,这就给记者见“新”造成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记者独具慧眼,全力发挥“新闻眼”的功能,从共性中“看”出个性,从一般“看”出特殊,从平常中“看”出异常,真正做到慧眼识珠。

投入情感

投入情感是现场采访感人的前提。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由于人们对不同的客观事物和对象有不同的态度体验,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如愉快高兴,忧愁和悲伤,恐惧和绝望、厌恶与憎恨等,就电视报道来说,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要充分地满足观众情感上对真、善、美的需要,以情感打动观众,产生共鸣。电视记者应是一个品德高尚、情感丰富的人。

只有自己敢于坚持真理、言行一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抓住那些感动了自己的事物,把它们报道出来,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在现场采访中记者诚实的为人、谦和的态度以及为了工作不辞劳苦的敬业精神,都是促成、被采访者和观众对记者信任、友好乃至良好沟通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记者和蔼可亲,富于同情心,遇见对方有困难主动解囊相助。这种真挚情感的投入,在无形中就拉近了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消除了对方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使对方把记者当成他生活中的一员,与此同时,记者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被采访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把采访对象身上真正感人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观众。

【电视现场采访技巧】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要想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应事先对要采访的人或事做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访时思维才会敏锐。如果对采访的人或事一无所知,即使采访的时间再长。也未必能摸到门道。因此,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2002年8月4日,东丰县在建县百年之际,邀请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郁钧剑,并由笔者负责对他的采访工作。为了圆满完成任务,笔者事先通过媒体、网络等有效渠道查询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他的有关情况,做到有备无患。在建县百年《鹿乡情》大型文艺演出的现场,笔者作为主持人,虽然只有两分钟的采访时间,但采访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善于观察和分析

观察和分析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养成这种习惯。在采访时应观察些什么?首先。要观察和新闻有关的基本事实:其次,耍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件本质的细节。例如,在采访人物时,我们都知道同采访对象交谈是获得新闻、核对事实的重要手段。而对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经历以及被采访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波动等的细致观察、体验、分析和描写也必不可少,其目的就是把采访对象写好、写活、写深。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郎朗精彩绝伦的钢琴演奏征服了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在一定意义上,他已成为中国腾飞的符号。2009年春节前夕,东丰台《精彩东丰》栏目组采访到了世界著名钢琴大师、年轻的钢琴王子郎朗及他的家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曾对郎朗进行过采访,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郎朗的祖籍是吉林省东丰县,他的曾祖父郎恩凯和祖父郎纯义,都曾为东丰的教育事业挥洒过辛勤的汗水。作为郎朗的家乡人,笔者在思考,应该如何避开央视大媒体的访谈角度,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更有深度、更有看点的内容?

在采访中,笔者搜集到的一张老照片使郎朗的父亲郎国任潸然泪下。原来,他曾是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一名二胡演奏员,转业后成为公安局的一名特警。为了儿子学钢琴,郎国任辞职赴京,之后一直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陪郎朗学习钢琴。这一走就是五年,竟然没有见到自己老父亲的最后一面。这张父亲年轻时的老照片。勾起了他对往事的无限回忆。而未能在老父亲弥留之际给他老人家送终,成为心中永远的痛。在交谈中,他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一定会带着郎朗和家人回到故土,祭拜祖先和父亲。

掌控和驾驭现场气氛

在与人物采访交谈过程中。掌控和驾驭好现场气氛十分重要。在与郎朗父亲郎国任进行现场访谈时,他的真情流露和肺腑之言,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仁厚孝顺、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深度有了,但这种沉重的话题不能一直延续下去,所以要拓展话题。于是笔者很顺畅地说到:“为了培养郎朗,可以说郎爸郎妈付出了很多,那你们是在郎朗多大的时候,发现他特别有音乐天赋?”问题一抛出,便将话题自然地转到了郎朗身上。当笔者问到:“郎朗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非常投入、非常有激情,仿佛他的血液里流动的都是音符,郎朗的这种性格是更像爸爸一些,还是更像妈妈一些?”郎国任幽默地回答:“郎朗像他妈妈地方多,但音乐感觉像我。”话音刚落,便引得采访现场观众笑声一片。此刻,他也拭干了眼泪,会心地笑起来……现场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而愉悦。

善于抓特点

抓特点,就是研究事物之间的区别,分析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有时,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一个好的标题和开头后,接下来却是一些类似的报道,这就是对特点的捕捉不够。要防止这一点,采访时必须抓特点,抓有表现力的材料。例如,《七个党员八颗牙》这篇报道就是抓住了特点,用极富表现力的事实。突出说明了农村党员老龄化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一、做好充分事前准备

对新闻事件的深入了解是新闻现场采访工作能顺利深入开展的基本条件,做好背景基本了解,针对现存问题与以往情况进行充分对比,找出差异性问题进行深入,做好关键核心问题的提炼,确定关键采访对象选择,展现新闻事件来龙去脉,避免新闻采访的片面性、浅薄等问题,有利于提升新闻采访深度。事前准备可以通过对专业领域人员进行事先的行业、领域了解,抓取到行业中核心问题点,或者从网络上查看相关新闻、资料以及往年相关情况报告等,对新闻内容进行初步的全面了解,在新闻现场采访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调查方向、对象有一定水准。

二、采访中的要点把握

媒体人有一个共识:新闻本身同新闻事实越接近,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在新闻现场采访中,应同第一现场尽可能地接近,对于突发性电视新闻来讲,尽可能做到同步报道使其努力的方向。就拿一个小新闻来讲,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其价值将大大提升,如对于常见的汽车自燃报道来讲,如记者只对于汽车燃烧后的情景进行了拍摄,其价值显然不高,而如拍摄到了现场及整个施救过程,其真实性和震撼力将大大增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交通录像、监控录像、市民DV等影响资料中往往包含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应注意对这些资料的收集。

采访现场,人数众多,先采访谁是摆在记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这里,就可借鉴金字塔理论,即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是最重要的,也是记者优先寻找的当事人。在现场采访中,有出镜要求,往往受到被采访人的排斥,这就要求记者应掌握好提问技巧:在开始采访时,先不表明身份,待问清楚后,再说明来意,示意摄像记者进行拍摄。在接近核心人物时,除做到快、准外,还应遵循“有所抢有所不抢”的基本准则,如在事故事件中,不能因采访而对现场施救造成影响。

例如,作者本人采写的突发事件新闻稿《铜陵恒兴化工发生燃爆事故无人员伤亡》,在2017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出。稿件突出关注现场消防部门紧急施救的情况,并引用市民手机拍摄的燃爆视频,让观众如亲临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直观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还及时了解燃爆事故的发生原因及背景,承担起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的社会责任,防止社会上的负面传谣。

导语:2017年2月8日22时45分许,处在停产状态的安徽铜陵恒兴化工公司高沸点溶剂罐发生燃爆事故。经全力施救,现场未发生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

解说词:据铜陵市消防支队介绍,当日22时47分,支队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铜陵市铜官大道恒兴化工厂发生爆炸。市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立即响应,调派4个中队、17辆消防车、102名消防官兵前往现场进行处置。22时50分,支队第一力量到达现场,经勘查发现爆炸位置为厂区内一100立方米露天燃油储罐,该储罐储存物为高沸点溶机油,现场火势呈猛烈燃烧状态,随时可能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并严重威胁毗邻的2个容量各为100立方米的罐体。

家住化工公司附近的居民反映,事发时他在家里听到一声巨响,紧接着窗户房子开始有些震动,天上一片红光。“我一开始以为是地震,后来打开窗户知道是爆炸”。从目击者拍摄的现场视频看,有火光冲向天空,出现蘑菇云状烟尘,将天空瞬间照亮。

同期声:市消防支队车站中队指导员 方世来:在我们对整个厂区基本控制住了,明火已经没有了,我们接下来将对现场进行一些基本的维护,防止在现场再发生复燃。

经消防官兵全力施救,火势于当天23时10分得到有效控制,23时30分明火被扑灭,23时57分事故处置完毕。经排查,目前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大气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消防用水全部进入企业应急池,没有发生外泄。

解说词:就了解,涉事铜陵恒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已停产的民营企业。为准备恢复生产,从2月4日起,利用蒸汽对100立方米、约有40吨的溶剂油罐进行加热。初步分析,可能是通往蒸汽管道的一道阀门未关死,造成罐内溶剂油温度上升至沸腾温度,溶剂油汽化导致压力增大,气、液态高沸点溶剂从常压的放散管喷出,遇高热引起燃烧后爆炸。目前,事故调查和后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三、采访后的要点把握

在完成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后,往往记者希望将其第一时间播送出去。但新闻媒体在承担着发布新闻责任的同时,也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过多的暴力、凶杀新闻,虽可获得收视率,但却有悖于新闻正面报道的原则,故应着眼于大局,立足社会稳定,做到突发新闻“冷处理”。这里的冷处理指的是不轻率、不盲目、不急躁地决定报道方式和报道素材,而是立即进行新闻决策会的召开,请示相关部门或党委,按照有关部门和中央要求来对报道内容进行确定。

第一时间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一般而言,所有的新闻节目均要求内容的“新颖”,否则就失去报道的价值和必要性,但是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与一般的新闻节目相比较,其报道速度的迅速性与及时性要求更高,消息类电视新闻采访要求“在新闻发生的同时电视记者应该在现场,否则形象信息稍纵即逝,电视采访缺乏进行时态的画面就只能依靠其他手段来弥补,而这些也将使电视采访失去应该有的优势。因此,电视采访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因此,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强调传播速度的时效性,力求“第一时间”对所发生之事件进行快速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现场采访

【电视报道中的现场采访技巧】

记者要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的发问。例如,在深度报道的现场采访中,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自己懂行,值得交谈。

二、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觉未知的细节

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词,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有时候故意不露声色,也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独具慧眼找主题;建设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通过现场采访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俗话说:“要想得甘泉,井要挖得深。”电视采访亦然,电视记者若要得到深度报道采访的成功,就必须在采访中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这是进行深度报道的标志。在深度报道中,记者若想使自己的采访如愿以偿,除了掌握必要的采访方法、技能外,还应具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记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紧紧围绕中心分析新闻事件的本质、特点,并以这个中心为报道的“火候”。同时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知道“什么事”,也要探究“为什么”、“怎么样”,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深度,以满足深度报道和广大观众的需求。

如何做好电视现场采访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1644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上午10: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