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权利大吗,明朝内阁官员的品级

内阁的权力大不大,还是要分阶段来看,永乐年间,内阁草创,这个时候的内阁,权力自然是不大的。

朱棣死后,“三杨”辅政,发挥巨大作用,经历了洪熙、宣德、正统三朝,可以说是内阁存在的一个小高潮。但这时候内阁之所以能够猛刷存在感,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时代条件的特殊性。首先,“三杨”都是朱高炽的铁杆支持者,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争夺储位的过程中,为朱高炽立下了汗马功劳,忠心耿耿,所以,朱高炽和朱瞻基对“三杨”十分信任。其次,到了正统年间,皇帝年幼,太后也支持三杨,那么,这三人自然能发挥出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顾问。所以三杨时期,内阁的权力看似很大,但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内阁”作为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倒不如说,是三杨自身的声望和皇帝的信任使然,而非凭借内阁本身的职权。况且即令是三杨时代,他们对于皇帝铁了心要做的决定,其实也是很难更改的。宣宗废后,虽于礼法不合,但三杨揣摩上意,大力赞成,这无疑并不符合臣子诤谏的本分。同时,三杨中的“东杨”杨士奇和“西杨”杨荣两人的分歧比较大,常有龃龉,所以三杨也不是铁板一块。

明朝的内阁权利大吗,明朝内阁官员的品级图1

而后,弘治末年到正德初年,内阁迎来了另一个小高潮。虽然弘治皇帝说过“内阁亦岂尽可托”,但在临终之前,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作为托孤的对象。因为弘治的这一决定,在正德初年,内阁颇风光了一阵,然而这也不过是虚假繁荣罢了,即使刘健等人以致仕要挟,即使三人组是堂堂正正的“托孤重臣”,但当朱厚照下定决心要废掉三人组的时候,他们也就这么废了,几乎作不出任何有效果的反应。他们想除刘瑾,也只能靠鼓动大臣集体进谏,可见此时的内阁,实际上也并不具备多大的权力。

到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虽屡屡侵夺六部的权力,甚至出现了高拱张居正这样的首辅,但却并非常理矣。这种内阁权力大涨的情况,主要还是看人,而不是看制度。隆庆不喜欢管事,同时非常信任老师高拱,万历年幼时只能依靠张居正,这都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而张居正死后,抄家清算,从此明代再也看不见那样彪悍的内阁大臣了。到了崇祯年间,内阁大臣换了五十多位,就更谈不上具有什么权力了。

明朝的内阁权利大吗,明朝内阁官员的品级图2

总体来说,随着明朝官制的变动,内阁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但是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决策机构,内阁诸大臣可以参预机务,可以提供建议,可以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圣旨、处理章奏,但不可以决策。虽然内阁在发展过程中,出了几个比较厉害的首辅,但内阁本身的权力,还是不能算大的。

明朝中后期,内阁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惯例,如内阁需推选而非皇帝任命,且权力很大,但权力大在哪里能体现呢?我来介绍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件。

第一,嘉靖时,皇帝为了寻求对大礼仪的支持,希望把张璁、桂萼二人调入内阁。但因为“内阁六卿外廷会推,内廷不得专擅”,使得在宋以前本应是一道圣旨的问题,结果绕了一大圈,先起复杨一清,之后乘费宏儿子犯事受到弹劾,才将张、桂二人调入内阁。

第二,景泰时,皇帝为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因内阁有封驳权,不得不送钱给阁臣们,通过贿赂来争取内阁的同意。而且类似的事还有发生。

如果细心,大家通过严嵩、张居正的事例就可看出内阁为何宁可得罪、对抗皇帝,也要心向文官集团了。原因就在于洪武皇帝裁撤了宰相,而严、张二人虽名为首辅,实则宰相,一为私,一为国,都为皇权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集团,最终身败名裂、累及子孙。因此,内阁往往就代表着整个文官集团,加上所拥有的封驳权,自然使皇权得到极大的削弱,使皇帝无法贯彻自己的意志。

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皇权的独裁性为何会受到这种挑战或制衡?答案就是朱元璋裁撤宰相所造成的。

有宰相,皇帝才能与宰相及其附属的文官集团结成联盟,实现对国家的统治管理,因为这是多对多的局面。可废除宰相,皇帝就不得不独自面对文官集团,形成了一对多的局面。除非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的雄主,否则只能是有心无力。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2896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日 下午12:32
下一篇 2023年3月2日 下午12: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