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诗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全诗解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大家都极为熟悉的《木兰诗》中的名句之一。这两句诗虽然流畅生动,脍炙人口,但字面上却如大白话一般通俗易懂。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就笔者所见,包括人教版教材在内的很多选本均未对其作注。至于对这两句诗的解释和翻译,包括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很多资料倒是多有涉及,但大同小异,都经不起推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诗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教材

如《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读•整体把握”中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在“练习说明•参考答案”中云:“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又在“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中云:“打了‘十年’,经历了上百回战斗,不少将士都牺牲了,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在一些教辅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在课文翻译中云:“将士们多年来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转战数载胜利归来。”并加“句解”云:“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又在有关练习的答案中云:“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这些解读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都能从互文修辞的角度看待全句,将这两句诗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理解,避免了孤立理解所造成的荒谬(“将军”都战死了,“壮士”却归来了)。但是,这种解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未与主人公木兰本人产生关联,偏离主题,有跑题现象;不能与下文紧接着写“(木兰)归来见天子”等句的内容进行衔接,使上下文之间产生脱节。原文整体上本来是气韵流畅、节奏紧凑的,各部分之间本来也是联系紧密、衔接自然的,连贯性极强;而如果按照上述资料对这两句诗的解读法,则显然会破坏文中的气韵和节奏,消除其中的联系和衔接。

其次,未能体现诗中蕴含的豪壮的气势和昂扬的基调,未能体现诗中饱含的浴血奋战拼死杀敌的顽强意志,更未能体现诗中暗含的最终击败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局;相反,却分明体现出悲伤的情调和低落的意绪,即只体现了“死”,没有体现出“壮”。其结果,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军队似乎被打散了,将士们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甚至单打独斗,最后只有部分人侥幸获胜归来。

再次,未能说明归来的人当中就有木兰,即未能说明“归来见天子”者就是木兰。所以,如果将下文的主角认定为木兰,就显得突兀,也缺乏依据。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诗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教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换言之,如何恰当解读这两句诗呢?这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正确认识该句叙述的角度问题。要从木兰个人的角度而不是从战争的角度来解读,将其中的“将军”和“壮士”都视为木兰的代称。也就是说,要将这两句诗仍然看作是写木兰本人行为的,而不是写什么战争状况的。将“壮士”视为木兰,人们应该容易接受,因为下文紧接着是“归来见天子”,显然是说木兰的,那么此处“壮士十年归”显然就是指木兰了。这一点无需赘言;而将“将军”视为木兰,大家可能不容易接受,就需要说明一番了。其实,下文对此已经有所照应。下文云:“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策勋十二转”,屡建战功,不断升职,直到勋级达到最高,因而升至“将军”,是非常自然而正常的。木兰如果不是因为功勋卓著而官至“将军”,是绝对没有资格被皇帝在“明堂”上接见的,更没有资格将被直接授予“尚书郎”这种朝廷高官的。称木兰为“将军”,是从其身份,即其已经达到的军中职位的角度而言的;而称木兰为“壮士”,则是从其气质,即其在军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而言的。“将军”和“壮士”在这里构成互指关系,即“将军”也是“壮士”,“壮士”也是“将军”。两种称呼之间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而且相互补充。正因为木兰具有如此身份和气质,所以才会被天子亲自接见并授予高位。

二是正确认识句中“死”字的内涵问题。不能机械地将句中的“死”字直接而简单地理解为其字面意义“死亡”(牺牲、捐躯、阵亡),而要将其理解为“面对(面临)死亡”或“直面(正视)死亡”,也就是诸如“出生入死”、“死里逃生”、“不计生死”、“视死如归”、“浴血奋战”、“奋不顾身”等词语所含之意。这并非增字为训或胡乱联系,而是针对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和浓缩的特点而作出的合理判断和正常发挥。其实,古诗文中的“死”字在很多时候并非直接表示“(已经)死亡”,而是表示“面对(面临)死亡”或“直面(正视)死亡”,含有经历(经受)生死考验或不惧死亡威胁之意。例如:1、《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身死”即肉身面临死亡。)2、《史记•项羽本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死且不避”即面对死亡而不回避。)3、诸葛亮《出师表》:“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死节”即为节操而直面死亡。)4、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死知己”即为知己而直面死亡。)5、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君死”即为了君主而面对死亡。)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即面临死亡也心满意足。)等等。从本质上说,这些所谓的“死”,都不是简单地指“死亡”本身,而是指特定的人员与“死亡”的关系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殊死、决死、拼死之意。所以,所谓“百战死”,其实亦即“百死战”,也就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之意。

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对这两句诗的解读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总体含义大致可以表述为: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屡建战功,频频提升),十年之后,担负着将军要职、洋溢着壮士风采的木兰胜利归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诗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教材

其实,这种解读在学界也不乏一定的共识,有些学者对此也有同样的认识。例如蔡厚示《<木兰诗>的语言繁简》云:“《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又云:“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三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又如王运熙、邬国平《<木兰诗>赏析》云:“……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没有将诗中的“将军”和“壮士”理解为泛指戍边参战的将士群体,而是皆视为木兰一人;也没有将其中的“死”字简单地理解为“死亡”,而是理智地理解为主人公的生死处境和对待死亡的态度。这些认识,只是没有直接明言而已,但都表露无遗,显而易见。

总之,这两句诗不仅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格,也使用了互指的称呼法。同时,诗中的“死”字的含义也有别于其字面之意。唯有如此认识,方能恰当解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诗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教材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3675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17日 下午12:14
下一篇 2023年3月17日 下午12: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