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再见,珍重:创可贴8即将关闭”。8月11日,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店“创可贴8”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这个消息。

这家最先把地铁票、搪瓷盆、二锅头印在T恤上的创意店曾备受关注,老板江森海(Dominic Johnson-Hill)也格外活跃。对于很多创意和文化爱好者来说,创可贴8启发了他们重新思考本土文化,用“好玩”的态度面对生活。它是一代人的情怀。

它也代表了曾经作为“文化创意街”的南锣鼓巷。经历了胡同改造、08奥运、旅游景区大发展……创可贴8在南锣鼓巷的16年,也是这条胡同飞速变化的16年。它沉寂、发展、沸腾,又惹人争议、惋惜。

文 | 盆儿

“以前的南锣鼓巷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不知道了”

“老板是外国人啊?我才知道。”

“我们家老板可有名了,上过好些节目。要买快买,店都要关了……”

康阿姨边清点着货架上的衣服,边和客人闲聊,一口京片子,语气轻巧又一丝不苟。她对创可贴8很有感情,说起它,总以“我们家”开头。

再过两个月,康阿姨就将迎来自己的第二次“退休”。16年前,她整50岁,闲也闲不住,成了南锣鼓巷上这家创可贴8的店员。每天早上,她溜达出门,拐个弯儿就出了大杂院,再拐个弯儿就进了店,上班“通勤”时间不到一分钟。透过店里的窗户,康阿姨甚至还能看到自家的小院。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曾经人声鼎沸的创可贴8

供图:江森海

“老江是我邻居,当时就说帮忙看两个月,谁能想到这一干就是16年。”康阿姨口中的“老江”就是那个有名的老板——英国人江森海。

这几天,康阿姨翻箱倒柜,找出了很多年前江森海为她特别设计的一件T恤,上面印着一句标语——“大妈在手,天下我有”。

“衣服一直留着不舍得穿,店都要关了,就想着赶紧找出来穿一穿。”今年5月,康阿姨知道了创可贴8要关店的消息。当时,北京疫情正抬头,南锣鼓巷很冷清。那天早上,江森海去了店里。所有员工都在,他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决定。“大家都哭了,老江也哭了。”提起那天,康阿姨扭过头,看向窗外,眼圈又红了。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创可贴8的创始人江森海

供图:江森海

江森海也舍不得,关店的想法一年多前就有过,但总想着或许可以再坚持一下。前几年,因为妻子工作的关系,他全家已经搬到了中国香港。往返于香港和北京,这本不是件难事,疫情期间却变得特别艰难。

作为一个资深“北漂”,江森海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刚来时并不慌张:“差不多要半年,就可以恢复正常了。”半年之后又是好几个半年,一切都变得无法预测。

北京的外国人越来越少,外地人来北京旅游也变得谨慎,一直依赖线下经营的创可贴8少了至少50%的客源,勉强维持着收支平衡。“以前的南锣鼓巷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不知道了。”生活和事业都逼着他做了这个决定。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受疫情影响,如今南锣鼓巷的游客有所减少

摄影:西门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不只长城、天坛、故宫能代表北京,暖壶、痰盂、地铁票也能代表北京”

见面那天,康阿姨带我转进了店面后身的大杂院,那里是她的家,隔壁是江森海住了七八年的二层小楼。

很长一段时间里,康阿姨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洋邻居,直到江森海上门找她帮忙看店。

“我人生的转折就在搬到南锣鼓巷之后。”江森海说。2003年,他搬进了南锣鼓巷,在那之前,他已经在北京漂了十年。

“没那么喜欢,也没觉得美。”这是他对北京的第一印象。1993年,已经在世界各地流浪三年的“背包客”Dominic Johnson-Hill受哥哥邀请,从印度飞到了北京。本想赚点旅费就走,却禁不住诱惑留了下来。因为除了“全是灰”,当时的北京还“全是机会”。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胡同居民和各地游客熙来攘往

“江森海”这个名字是第一个英文老师取的,来自“Johnson-Hill”的谐音。打那之后,外国人叫他Dominic,中国人习惯叫他老江,或者江老板。

住在胡同里的街坊邻居热情,大家没事儿就会聊上几句,胡同里外国人多,但像江森海一样中文利落的却不多见,所以,他格外受欢迎。

90年代初,在北京的外国人基本分为三类——使馆工作的,外企驻中国办事处的,还有留学生。“像我这样的洋北漂,几乎没有。”江森海说。

这个特别的身份,撞上了高速发展中的北京,江森海得到很多在英国和其他国家没有的机会,“很容易就生活下来了”。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方砖厂胡同的中国店主与外国游客

江森海用“背包客”的心态和视角生活,每到一个地方,和当地发生关联的方式就是”溜达”和“跟人打交道”。

在北京,江森海是个“胡同窜子”,没事儿就骑一辆车,随便去个什么地方。他拎着相机,拍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胡同生活,普通的街坊邻居,街上遇到的怪事儿、怪建筑。收药、办证、刻章……他收集街上的小招贴,那个年代,这些小广告被嫌弃地称作“城市牛皮癣”。居委会发的通知、宣传单他也感兴趣,觉得那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尽管那时候他还认不得几个中文。

他也常去那个年代老外喜欢逛的潘家园,对古董没兴趣,喜欢的都是些日常物件。闹钟收藏了三四百个,肥皂盒有上千个,瓷杯、脸盆也攒了一堆。

那时,江森海也没想到,创可贴8开张后,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都变成了他的灵感,被很多人穿在了身上。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这些充满日常元素和怀旧符号的创意深受外国人喜爱

供图:江森海

2003年,江森海的妻子劳拉在一份免费的英文报纸工作,经常有些业主在报纸上登租房广告。劳拉在广告出刊前就看到了南锣鼓巷那间房子,3800块,一个小二层,她赶紧留了下来。

那几年,江森海厌倦了在CBD的工作,总想自己搞点事情。有天,他和胡同里一个剃头的哥们儿说了两嘴,他没上心,但人家一直惦记着。几天后,哥们儿上门去找他,给他介绍了一个房子,南锣鼓巷44号,十几平米,租金只要1500。

江森海冲动地租下了店面。店铺空了半年,一直没想好做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又是在大街上溜达,他看到一个穿着纪念T恤的老外。“上面印着‘我登上了长城’,简直太丑了。”江森海兴奋地跑回家对老婆说:“我知道要干什么了,做北京的文化衫!”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印有地铁票、出租车1.2元/公里等生活元素的T恤颇受欢迎

供图:江森海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创可贴8 。“I Climbed The Great Wall”,这成了后来江森海印在T恤上的第一个作品。还是这句话,但他戏谑地在黑白的长城图案前加上了一个彩色的比基尼女郎。

“长城”的创意反响一般,反倒是同时推出的地铁票、暖瓶、宫保鸡丁、出租车1.2元/公里等生活元素成了后来的经典款。“当时,买衣服的90%都是老外,他们喜欢这些玩意。”江森海说,今天,把这些日常元素和怀旧符号拿来做创意已经很常见了,但在当年,这很不正经,却很新鲜。

“不是很懂,反正有什么就卖什么。”刚帮江森海开店时,康阿姨觉得店里的东西有点奇怪,这东西有人买吗?“他还把痰盂摆到柜台上了。我跟他说,这是床底下放着的,你怎么给搁这儿了?他说好玩,国外没有。我们装垃圾用的东西,他装名片。”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2007年,江森海一家和墙上代表北京的“2号线地铁票”

摄影:蔡小川

很多人对创可贴8最初的印象都来源于那件“地铁票”T恤。当年,地铁六号线“南锣鼓巷站”还没开通,搭地铁到那都要乘2号线。这条1984年开通的地铁沿二环而建,环住了整个北京老城,它也是住过十几年胡同的江森海最熟悉的交通线路。

“帝都绘”创始人宋壮壮拥有的第一件创可贴8T恤就是那件地铁票的,他在偶然逛街时买下。看到创可贴8要关店的消息,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关于‘本地文化’最初有意识的认知就是来自创可贴8,最早期的地铁票T恤现在还在衣柜里。”帝都绘是一个专注北京城市文化研究与设计的公号,可以说在创可贴8那里,宋壮壮找到了一部分最初的灵感。

“当时,中国的纪念T恤还是长城、天坛、故宫那些很主流、很宏大的东西。可是,不是只有那些东西才代表北京,暖壶、痰盂、地铁票也能代表北京。”江森海说,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他接受了很多采访,“中国人开始总结这些年走过的路,重新关注过去的产品和品牌,这些东西的价值才好像被重视起来了。”

“和最有意思的人在一起玩,觉得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在44号待了没几个月,江森海就把店搬到了现在的南锣鼓巷61号。空间大了,房租也贵了。2006年,南锣鼓巷已经有了后来创意文化街的迹象,几个安静的小酒吧,几间咖啡馆,来来往往对胡同感兴趣的老外也多了起来。

创可贴8是整条街上的第一家创意店,起初生意很差,这事儿康阿姨最有发言权:“一天能卖五件就值得炫耀了”。那两年,创可贴8一件T恤卖88块。

2006年12月,快撑不下去的生意绝地逢生。“有天,康阿姨给我打电话说,卖了3800,很多产品都缺货了,赶快去印。”江森海懵了,根本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一个英文报纸写了创可贴8,把它列为“2006年北京出现的最酷的东西”第一名。“正好圣诞节要到了,老外都跑来买回国的礼物。”

店里来的都是外国人,江森海还让阿姨们都学点英文,subway ticket、Kung pow chicken、small、medium、large……最基础的就够,记不住就在本子上标个中文谐音。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对创可贴8感情深厚的康阿姨

供图:江森海

“后来,奥运来了,南锣鼓巷被评为4A景区,老江又上了电视,中国人才多了起来。”康阿姨觉得,创可贴8和老江运气真不错,赶上了好时候。

就像《北京欢迎你》那首歌里唱的,那几年,北京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对江森海这样的洋“北漂”格外包容和热情。

2007年,江森海被邀请上了《鲁豫有约》,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央视的节目。那年,他还在南锣鼓巷的大街上办了一场模特表演,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没有太复杂的手续,和居委会打了个招呼,到派出所跟警察同志沟通了小半天,模特表演的事儿就算定下来了。

活动当天,除了媒体、朋友,周围的街坊邻居都跑来看热闹,现场有一百多人。当年,南锣鼓巷还没什么路灯,江森海给来的人都发了手电筒。大家欢呼、鼓掌、跳舞,创可贴8的T恤随这场盛大的派对一起,成为那阵子北京城的一大话题。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2007年,创可贴8在南锣古巷举办模特表演

供图:江森海

2008年北京奥运是创可贴8生意最火爆的一年,“最忙的时候一天卖3万,店里就我一个人。”

创可贴8最活跃的那几年也是南锣鼓巷和鼓楼东大街文化最活跃的几年。南锣鼓巷里有中央戏剧学院、鼓楼西剧场,Mao Live House、蓝溪、江湖酒吧都在附近。只要想,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现场演出。

江森海和创可贴8也参与其中。他跟PK14、Carsick cars、嘎调等乐队合作,设计了很多纪念T恤。“和最有意思的人在一起玩,觉得未来有很多可能性。”那是过去很多年,江森海对南锣鼓巷和鼓楼东大街最美好的记忆。

那场模特表演之后,江森海成了南锣鼓巷居委会的红人。“那阵子总去街道开会,大家都想把南锣鼓巷发展成一个有创意、有意思的地方。”江森海说,谁都没想到,这条街后来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想象。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2008年,整修一新的南锣鼓巷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江森海喜欢和居委会、街坊邻居打交道,他也觉得,这是创可贴8开在胡同里的乐趣所在。有年初冬,他骑着车去遛弯,发现路边有很多买卖大白菜的人。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他赶紧让助理去买100颗大白菜。紧接着,他让设计师做海报,告诉邻居们,上午九点半可以来店里领白菜,一人一颗,先到先得。

第二天一大早,好多街坊邻居们来排队领白菜。那天阳光特别好,每个人都很开心。“干这些事儿,全是因为好玩。怎么会有创意,创意就来自你的经历和真实的生活。”江森海说,他喜欢胡同,也喜欢住在大杂院里。在江森海眼里,康阿姨这样的老邻居不光是店员,还是亲人。即便后来搬走了,每年大年三十,他还是带着一家六口到康阿姨家去,吃了年夜饭、包了饺子、守了岁才回家。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街坊邻居们来创可贴8排队领白菜

供图:江森海

他的四个孩子都在大杂院里渐渐长大,每天到处串门,吃百家饭。“有时候放了学,先往我家跑,遇到喜欢的饭菜,就吃完了再走。老江三个孩子都在北京出生,一口京片子,中文比英文好。”康阿姨说,有一年,老江带孩子们回家,某天突然兴奋地给她打来电话:“康阿姨,我们家妹妹会说英文了!”

一条“文化创意街”的沉浮

创可贴8的十六年,也是南锣鼓巷飞速变化的十六年。

“能在南锣鼓巷坚持16年,可以说是来自前奥运时代的活化石了。”北京人宋壮壮同样是这方面的见证者,他这样评价创可贴8和南锣鼓巷的关系。

这条长787米,宽8米的南北走向街道,加上东西两侧各八条胡同,组成了一片形似蜈蚣的街区。如果说,南锣鼓巷是蜈蚣的身体,宋壮壮从出生住到现在的帽儿胡同就是蜈蚣的一只脚。

宋壮壮是80后,从小学到初中,他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南锣鼓巷。“就是一条宽一点的街,有些便民商业。”宋壮壮指的是小卖铺、小吃店、理发店一类服务于街坊邻居的小买卖,咖啡馆、餐厅和创意店都是后来的事。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沙井副食店是南锣鼓巷唯一存留最完整的老店

在宋壮壮的印象中,南锣鼓巷的商业化是从05、06年开始的。“家里人常从这条街上过,也会抱怨,这路怎么都给刨成这样了?”刨开的普通马路被改造成了石板路,这让整条街看起来更有文旅目的地的质感。

石板路铺好了,商铺也渐渐多起来。很多这条街上最出名的店都是那两年开门营业的。“卖创意T恤的创可贴8、NLGX创意店,小新的店、三棵树咖啡馆……那会儿开的店都挺有特色。”

买了那件地铁票T恤之后,宋壮壮一直关注创可贴8的动态。2008年,南锣鼓巷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从景山、北海、南锣鼓巷到鼓楼、什刹海,它成为北京经典旅游路线上的一环。”宋壮壮说。自从南锣鼓巷成为纯粹的旅游景区,高昂的租金就陆续劝退了早期那批创意店铺,创可贴8成为这条街上他唯一还会走进去的店。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南锣鼓巷进行街区改造的情景

供图:江森海

2016年,宋壮壮发起过一个“闻味儿实验”,邀请15位志愿者,用75分钟的体验,记录下对这条街的味觉记忆。

当时,南锣鼓巷正处于旅游景区的“巅峰时刻”,沿街商铺都是炸串、薯条、北京特色小吃等店铺,整条街天上飘着油炸味,地下都是油渍和污水。

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点,宋壮壮小时候在这条街上闻到的泥土味和生活气息,已经被油烟味、垃圾桶味和各种小店的商品味取代。“实验做完没多久,南锣鼓巷就整治了,取消了很多暴露在外的餐饮业态。”也是那一年,南锣鼓巷不堪重负,主动申请取消了3A景区的名头(此前已经申请从4A降级为3A)。

“2019年,我从那经过,整条胡同就像一条700多米长的北京早晚高峰地铁,人挨人。”这是疫情前,宋壮壮对南锣鼓巷最后的记忆。如今,走在这条街上可以看到,人流受到疫情冲击虽然有所减少,但它的面貌已经和全国任何一条文化商业街一样,开着相似的店铺,卖着同样的东西。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2019年春节,南锣鼓巷人流如织

南锣鼓巷在变,创可贴8也在变。六年前,设计师大钱成了创可贴8的一员。也是那几年,江森海的创意不再局限于设计T恤,他开始拍东西,做墙体艺术。

“大钱是90后,更了解年轻人。”江森海说,微博、微信、小红书……各种社交网络,他已经离这些很远了,那些流行语他也不太懂,所以需要对这些敏感的人加入。

“现在,买创可贴8的大多是中国的年轻人。”所以,今天的创可贴8不再是简单地复制老北京生活元素,而是加入了更多贴近当下的表达。雾霾、996、哪凉快哪呆着……更多的设计元素也被加入进来,同样是日常元素,这几年的设计感也明显更强了。

对于这样的改变,有人喜欢,也有些早年的拥护者没那么喜欢了。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创可贴8的创意加入了更多设计元素,也不再局限于T恤

摄影:西门

关掉创可贴8后,江森海想回到18岁的状态,“再去旅行,再去冒险。”除了继续做各种创意跨界合作,他打算明年上路,从英国骑摩托车去乌兹别克斯坦。

2018年,作为员工奖励,江森海曾带康阿姨回过一趟英国。第一次出国的康阿姨对一切都那么好奇,建筑、衣服、家里用的刀叉,所有英国人早已习惯的东西,她都觉得有意思。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当年自己是怎么看那些地铁票、痰盂的。康阿姨好像带我重新认识了英国,就像当年创可贴8带给大家的一样。”江森海说。

在英国时,江森海带康阿姨去了一位喜欢中国的朋友家。在朋友家门口,康阿姨看到了旅行这么多天来她唯一熟悉的东西:

一块写有“帽儿胡同”的牌子。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南锣鼓巷最早的创意小店即将关张,我们在怀念什么?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4525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6日 下午2:23
下一篇 2023年3月26日 下午2: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