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有何不同

历史上,主要的通讯方式是书信。

书信的传递方式当然是人来送的,古代没有邮局,国家级的信息有专人递送,普通人寄书信通常是有人顺道捎来,因此亲人们获得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是非常困难的。

特别是战乱不断的时代,书信自然没人给送。“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些诗句诉说着古人难通音讯的无奈。所以,古人就有了把消息托付给飞鸟的幻想与实践,以此能为家人报平安。

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

飞鸽传书是被人们提及最多的一种,相传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高祖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朝廷传递信息。

到明清时期,信鸽传书使用得更加广泛。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等地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次都有数千只信鸽参加。赛距约200公里。而且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

古人的生活,向来充满诗情画意。对于书信的渴求和惆怅,也会诞生出美好的传说和向往,最终会形成一种书信文化。

比如“鸿雁”就用于代称书信和信使。

“鸿雁传书”的故事源于苏武牧羊。

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

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囚禁于北海放羊。10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与匈奴有关系缓和,要求释放苏武,匈奴却诈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给了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说苏武在某处大泽旁牧羊。

单于听了以后,只有放苏武回汉。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这个故事记录在《汉书》第五十四卷里,《史记》里也有记载。

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

晋王献之鸭头丸贴

此后历代文人雅士多用鸿雁传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里就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还有李清照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法排遣的相思情。这也正符合古人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

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

书信到了控才简称为“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和材料的演变,以及各种表达的需要,书信也有了更多的别称。

如:

简:古时书简并称,书信和书都可以称“简”。被称为简的书信,属零篇寸擂的小篇幅。

柬:魏晋以后,“简”也称为“柬”。今天的“请柬”就是这个用法。

札:古人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的别称。

贴: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就叫贴。如著名书法家的杂贴就是家书。后人也用“拜贴”也是如此用法。

笺:小幅而华贵的纸张,古代书信材料之一。

素:白色生绢。古人所言“尺素”,就是写在素上的书信。

翰:鸟羽,古人用羽毛作笔来书写,所以被借指为信件。

函:封套叫函。所以,一封信也被称为一“函”,后也用“函”来代指信件。函字现在仍然用在表述正规的场合。

尺牍:古时的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也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等。

雁足、雁帛、雁书:源自《汉书》记载的鸿雁传书的故事

鸾笺:宋时蜀地善于制做十色彩笺,笺上隐约有花纹图案,这种笺被称做“鸾笺”或“彩笺”。

八行书:旧时竖格信纸,多用红线分八行,所以有此别称。

此外,书信还被称为: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手书、手札、短简、短书、小书等等,还有很多就不赘述了。这些都是书信的简称。

古代书信的传递与众多的称谓

八行书

看到这里,您一定为我们灿烂的汉文化而感到骄傲吧?一封信的叫法可以这么多种,根据不同的场合、情感和使用的材料分别赋予了众多内涵,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民族可以做到吧?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6490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5日 下午2:51
下一篇 2023年4月15日 下午2: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