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联,是一种表达诗人愿望的假设也是一种肯定。假如能够一窥孔学的真谛,身入大师的门地,穷通天地万物之理,那么无论遇到何种疑难复杂的情况,也能把握住大局,从中悟出事物的道理来。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愿望,实际也暗含着作者了悟圣人之道后的感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1

对宋诗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宋诗的“理趣”而发生的分歧。宋诗说“理”,在一般诗论者心中自是大忌讳,连宋人朱熹也说“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与陆游的“文词害道第一事”、“文词终与道相妨”持论相同,说明宋人似乎也对自己所追求的诗道有些怀疑,但他们的诗歌又坚定地沿着理趣的方向发展,并成为诗歌史上独具的特色。

应该说,宋诗流露出的理性、智性的光辉,实际是对隋唐五代诗歌言情、泛情的一种反动,也是宋代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的产物。诗无达话。诗歌包蕴的情感和理智内含愈丰富复杂,则它的形式愈成功,它成为名诗的可能性就愈大。诗歌趋向理性,从诗歌发展的历史看,实在是一种必然结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2

在宋代众多的诗人当中,朱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位。作为中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成就往往被掩盖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姿源江西人,是宋代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生前学说不为当世所用,被定为“伪学”,学说遭禁,他和门人也屡受迫害。朱熹现存诗1200首,他主张作诗要取法《诗经》、《离骚》,要从陶渊明、柳宗元的门径中来。他最值得重视的诗是取材大自然的作品。意境的冲淡幽远,心源的澄静清明,山水景物之妙,学理悟道的情怀,治学心得的暗喻,以及对大自然生机春意的观照与领悟,一时毕集于其诗中。

朱熹“闻有山水佳处,虽迁途数十里,必往游焉⋯⋯登览竟日,未尝厌倦”还劝诫别人说“觅句休教长闭户,出门聊得试扶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后人对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春日》常常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清代《千家诗》注为“游春之作”,今人有持此论者,也有论者说此诗是讲“治学之道”,实在大谬。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3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作于绍兴三十二年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纯粹的说理诗。既言“春日”,却无对春日风光的描摹渲染,出现的却是“泗水”、“东风”、“春”等几个意象,对春日的赞叹也止于“无边光景”、“新”、“万紫千红”等几个并无新意、并不代表春天丽日特色的词语。

可见作者的命意并不在游春或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中,而是别有用意在焉。

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言志、抒情或说理的诗歌从来就不局限于写实,虽然触景生情是作品发生的动机之一,但若一味写实,成为现实的“影子”,那么文学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春日》并非“游春之作”,而是一首地道的“隐喻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4

“春日”代表一种澄明之境,“芳”代表美好的、神圣的事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在《离骚》中,屈原首创以“芳草”比喻“君子”“贤臣”“有道之君”等文学传统,朱熹作诗讲求取法《离骚》,自然深受屈子影响。在《春日》这首诗里,作者以“芳”比喻孔子之道和美好的事物,因为泗水是孔子的诞生地,沫水、泅水也是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

第二句写作者怀着虔敬的心、充满渴望地站立在圣地朝圣时的感受到了那里一看,果然气象万千,整个天地都似乎一下子变小了,“无边”一语道出了孔学的博大精深。面对如此深奥的学问,不能不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因而反观圣人之道,处处让人发现它的新奇。

这就如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或者像庄子笔下解牛的庖丁或“神人”一样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至境,人就从必然王国进人到了自由王国。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愿望,实际也暗含着作者了悟圣人之道后的感受。朱熹以继承发扬儒学为己任,钻研孔学之道,借鉴“二程”的学说,毕生致力于理学的创立,并像孔子一样授徒立说,因此这两句诗也包含着对自我的肯定。“东风”无疑是指圣人之“道”,“春”则是指一种“澄明的境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5

《春日》这首诗不泥于实,不拘于虚,虚实结合得比较完美,因而语言张力和弹性空间就比较大。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就获得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可以把它看作朱子对彻悟圣人之道瞬间的怡然心境,这是最切近原诗旨意的解释,也可以把它视为广义上的治学之道。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引用三句宋词概括治学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第一境,与《春日》中的“无边光景一时新”通,都是讲学海无涯的浩渺之状,不过一主动一被动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与“等闲识得东风面”通,为求索之路的刻画,只是前者偏于过程而后者重于感受和结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也就是至境,与“万紫千红总是春”通,都是指“悟道”之后的“大自在”,王氏重的是“蓦然”的刹那性,而朱子重的是“总是春”的普遍性。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6

不过,《春日》的写作,不能看作作者“登览竟日”的感怀,它是作者有意识的理性创作,是为了表达朱子自己“悟道”的哲理诗,类似的诸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也与此诗遥相呼应,理解这类诗时,完全应该跳脱开去,因为朱子就是跳脱开去写的诗。

后代的诗注家要么为回避朱熹理学上、政治上给自己带来麻烦,而矫说此诗为“游春之作”,或者后世的诗论家单纯地把它视为讲“治学之道”,脱离了此诗具体的话语语境,而扯开去讲治学,显然与原诗旨趣相去不少。可以这么说,《春日》就是围绕朱子与“孔子之道”展开的理趣探索。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即春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图7

2、【蕴含的哲理】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这两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从全诗来看,“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从这首诗的释义来讲,这其实是一首寓意、道理、情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7895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5月27日 上午11:40
下一篇 2023年5月27日 上午11: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