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寺遗址介绍,恩施市三岔乡二龙寺村水洞

二龙寺遗址,位于恩施市三岔乡二龙寺村二组,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游方僧人宗瑞募建,本为佛教禅院,因宗瑞师圆寂后由道家看管,又称二龙庙。

二龙寺遗址,坐西向东,依地势为三级台阶式建筑,宽14.4米,长27米,山门与三岔寨沟箱子岩相望。建筑为三进庭院式,每进有天井一个,小青瓦面,琉璃瓦头。山门外有场院亩余,供轿马杂役歇息。左砌假山,右建放生池,中为阴阳八卦图地面与奈何桥。各方施主赎珍禽异兽多在假山放生,活鱼活龟则养于放生池,供香客观赏。

二龙寺遗址历史沿革

1946年冬拆毁,再未重建。现存遗址及两堂令牌石碑,通高3.5尺,宽1.8尺,为第六代庙祝墓碑,左碑刻文:“羽化道向合进坟墓光绪二十一年前五月望生前立族侄向(国培贤喜才)奉立”,右碑刻文:“羽化谭教喜墓明达羽化后裔教兴石永庆田福光绪丙寅年二月二十一日孙向长(源茂)冉德饶源铭”。

二龙寺遗址地理环境

二龙寺存位于三岔乡、白杨乡、龙凤乡三乡交界处。从恩施市区土桥坝或恩施火车站出发,经七里坪或金桂大道、阳鹊坝、茅坝、甘溪坝可直接到达二龙寺峰顶。从二龙寺峰顶向北前行经老村、大坝、白杨坪乡敬老院又可通向318国道熊家岩处。

二龙寺遗址西南距恩施城25公里,海拔900米,相传,初建于二龙山庙坪,因踞龙脉咽喉,致四乡鸡犬不鸣,故迁建于原址以北50米。

二龙寺遗址建筑特色

二龙寺地处山顶台地,坐西向东,依地势为三级台阶式建筑,宽14.4米,长27米,山门与三岔寨沟箱子岩相望。建筑为三进庭院式,每进有天井一个,小青瓦面,琉璃瓦头。山门外有场院亩余,供轿马杂役歇息。左砌假山,右建放生池,中为阴阳八卦图地面与奈何桥。各方施主赎珍禽异兽多在假山放生,活鱼活龟则养于放生池,供香客观赏。山门后,右悬300公斤重的铜钟(相传此钟由九龙观飞来)一口,称飞来钟,左有古柏一株。

前殿置香炉杂什,中央供奉普贤菩萨,两旁立八大金刚。中殿供奉二十四诸天和文殊菩萨。后殿为十八罗汉和观世音菩萨。殿后为禅房、净室、僧房、斋房和茅房。建筑四周建有围墙,墙内空地遍植奇花异草。

二龙寺本为佛教禅院,因宗瑞师圆寂后由道家看管,又称二龙庙。当年有守寺主持,香火盛旺,曾为东乡道教圣地。可惜寺庙于1946年冬拆毁,再未重建,只留下“二龙寺”遗址地名至今。

二龙寺遗址建设背景

名称的由来

二龙寺有水洞和鹰子岩两大奇观。从方位看,水洞在二龙寺的东面,像蓄势而发奔向东海的巨龙,鹰子岩在二龙寺的西北面,犹如临空而起的腾龙,二龙因此而显灵。二龙拱托的峰顶,最高海拔在千米以上,俯视周边群山一览无余,且地面较平坦开阔,是理想的道观寺庙选址。

二龙寺遗址自然资源

二龙寺景区

二龙寺有水洞和鹰子岩两大奇观。水洞之水寺中来,奔流清江不间歇。二龙寺东侧的水洞,青石洞口高宽均在3余米,清亮的泉水从石洞涌出,常年倾流直下,孕育出百米梯级瀑布。遇山洪暴发时,百米瀑布吼声如雷、恰似蛟龙狂奔入海之势,蔚然壮观。镇静自若后的洞水落入山涧谷底时,浇灌着沿途千百亩良田沃土,流淌出三十里婉转水路,又经落水洞二次落入、暗流二公里由三台坡出水洞流出,最后于大沙坝汇入清江,沿途馈赠给人类富饶物产和文化盛名。如水洞流域的岩葬——寨沟岩葬;水洞流域的天池——莲花池;水洞流域的南宋城堡——柳州城;水洞流域的名溪——洗脚溪等等。

二龙寺遗址文化活动

人文特色

二龙寺水洞发源地北面是灯戏的故乡——白杨坪乡洞下槽村,从二龙寺到村委会所在地仅4公里、到白杨坪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水洞发源地东面是傩戏、斋艺的故乡——三岔乡。灯戏、傩戏都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斋艺已流传民间数百年,影响到方园数百里,是特色突出的地域性殡葬文化,可与撒野儿嗬媲美。民间“佛教道士”的斋艺,基源于明代以后的寺庙僧尼经常到乡民家中举办亡灵超度等佛教斋醮活动,并逐渐将许多本来属于巫、道的仪式,改造融合于佛教仪式中。乡民社会对亡灵超度的客观要求,与寺庙仪式活动的世俗化和民营化,培养出大批熟悉佛教斋醮仪式的民间职业队伍。二龙寺地域的“佛教道士”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度职”制度,按照佛教的字辈职名传承,运用“儒、释、道”融为一体的役神逐鬼和疾恶劝善“手艺”服务社会,成为民间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龙寺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周边睿智的三乡(白杨坪乡、三岔乡、龙凤乡)五村(洞下槽村、塞沟村、茅坝村、向家村、阳鹊坝村、兴隆槽村等)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特色劳逸文化,在20世纪中后期以队为基础的大集体年月,凡遇队与队之间相互帮工薅苞谷草,薅草锣鼓及高亢歌声响遍三乡五村。

二龙寺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带,四大地域文化均以锣鼓家什为器乐,以唱腔为表述手法,以跳动为肢体语汇,传达出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景,从而构成了同一地域中既各自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民族文化派系。

“南宋柳州城、千年西瓜碑”已逐渐成为恩施的一大文化旅游名胜,而在柳州城城门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二龙寺,也为开发文化与生态旅游、山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相关传说

在清代,皇族贵戚皆以食用龙株茶油显贵,亦将其作为礼尚往来之物。

不多时,龙株茶油产量有限而需求日多,使其身价倍增,重金难求。于是,一些权势贵族便开始“圈地认养龙株树”,自行压榨成油使用,此举渐成风俗。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纪念先帝赐名“龙株”,乾隆帝下旨在专供皇宫用油的龙株树旁(现位于恩施市三岔乡二龙寺村二组西南距恩施城25公里,海拔900米)兴建一处佛寺,并御笔题书“龙株禅寺”四字匾额,命僧众看护其树。寺庙逐渐成为前来观看认养“龙株”之人拜佛休憩的去处,香火日盛。

而此“龙株禅寺”便是二龙寺。

二龙寺遗址价值意义

新农村建设

因二龙寺处于三岔、白杨、龙凤三乡联接点上,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由政府统筹规划,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健康发展路子。提出规划设计思路如下:

一是由舞阳办事处与三岔乡联合,规划开发以七里坪、阳鹊坝、莲花池、甘溪坝为新农村支点的柳州城——莲花池——二龙寺水洞流域文化休闲旅游线路;

二是由三岔乡与白杨坪乡联合,规划开发以兴龙槽、老村、洞下槽、白杨坪乡福利院为新农村支点的绿色产业与文化旅游线路;

三是由白杨坪乡与龙凤乡联合,规划开发以大坝、杜家坝、二坡、老岩为新农村支点的生态环形旅游线路。

产业共进

二龙寺茶叶产业基础较好,已经生产出“玉露”等品牌。当地山区适宜种植油茶树,形成油茶产业林区,打造油茶文化。目前宜恒茶油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当地油茶产业。开发油茶文化,形成独特的产业文化和寺庙文化,以此构建二龙寺特色旅游品牌。水洞泉涌涟江海,二龙寺重展风月。在构建“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中心”的大背景下,二龙寺周边及其水洞流域的科技文化与生态旅游业发展将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8041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6月3日 上午10:59
下一篇 2023年6月3日 上午11: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