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欣赏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呢

春秋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船上相知后,相约来年中秋,还到江边相见。可是,钟子期却失约了,俞伯牙悲痛中从衣间拿出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用力一摔,留下千古名句: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是楚国人,但他是晋国的大臣,奉晋主之命,来楚国访问。

见过了楚王后,顺便回乡会亲友、祭拜了祖宗。由于是公差,不敢多逗留。

便与楚王道别,俞伯牙为欣赏故国的山川美景,便向楚王讨要了船只回晋。

一天,他们到了汉 阳江口,正是中秋之夜。狂风大作,风雨交加,船不能前进,只好停在山崖下,不一会儿天气转晴,月亮出来了。伯牙在船舱中,觉得无聊,便开囊取琴,调好琴弦,弹奏一曲。一曲未了,手指“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大惊,赶紧问船夫这是什么地方,船夫只说这里只有一些草木,并没有人家,伯牙惊讶,若是在村庄的人,听了我的琴声,琴声忽变,有断弦的可能,可是这荒山之下,怎么会有人听琴呢?

怕是有抢劫的人要登船劫财,叫上人要上崖搜索。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 “船上的大人不必猜,我不是强盗,我是个樵夫,因下雨,所以藏在这岩 石下面,正准备走,听到你在弹琴,所以又停了下来听琴”伯牙大笑道:“打柴的人,也敢称‘听琴’二字!不管真假,我也不计较了,你快走吧!”那人不走,却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怎么能这样说!难道你不知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觉得这荒野都没有听琴之人,那也不应该有弹琴之人。”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说不定真是个懂音律的人。就问崖上的人自己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人答是孔子为弟 子颜回谱的曲,又将曲中之意一一说与伯牙听。

伯牙听后大喜赶紧命人把此人请上船,下人上崖一看,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也不拿正眼瞧他,吩咐他见到老爷要叩头,老爷问什么答什么。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劝下人不要粗鲁,然后脱下樵夫的行头,又不慌不忙的把行头安放舱门之外,然后脱下芒鞋,去泥水,又穿上, 步入舱来。

樵夫见了俞伯牙只作揖而不跪,俞伯牙是晋国大臣,哪里瞧得上平民呢。见樵夫如此行礼,自己如果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现又不好让他回去。伯牙没办法,微微举手,让他免礼。

叫下人看坐,下人随便拿了把椅子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坐吧。”那樵夫也不谦让,坐下。

伯牙见他毫不客气,微有嗔怪之意,不问他的姓名也不让人看茶,静 坐多时,才又开口确认崖上听琴之人是不是他,又问他此琴的出处。

樵夫说此琴乃伏羲氏所琢。接着又将琴身、琴弦、琴的花纹装饰、制作流程以及音律,逐一详细说于伯牙听。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怕他只是硬背。欲再考他,樵夫听出此意,然后让伯牙再弹一曲,由他猜测琴声之意,伯牙将断弦重整,弹琴一曲后,樵夫大赞,此情深之意志在高山。

伯牙不答。又想一会, 弹一曲,樵夫又赞此琴声志在流水。只两句说着了伯牙的心坎上。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双方互相介绍了自己。

原来樵夫名叫钟子期,以砍柴为生,住在集贤村,因父母年迈,又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在父母余年不曾考功名,为留下尽孝。如此孝心,伯牙大为感动。

二人喝酒谈心,子期对荣辱得失毫不在乎,伯牙愈加爱重。心知自己找到知音,并与子期结拜,以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

于是两人约定来年中秋,还在此相见。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就到了来年秋天,伯牙如约而至,却迟迟不见钟子期,伯牙开囊,调好琴弦,刚弹,发现弦中有哀怨之声,便疑子期家中肯定出事了。

次日,亲自上崖探望,寻找集贤村,路上遇见一老人,上前问路,当老人得知伯牙寻访的人是自己的儿子钟子期时,放声大哭。原来子期与伯牙见面后,回家买书攻读,白天砍柴负重,晚上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恶疾,几个月内,已亡故了。

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跌倒在地,昏了过去。老人疑惑问过下人后,才知他就是俞伯牙。

伯牙醒后恸哭不已,问老人令郎棺木在何处,老人说儿子临终前说与俞伯牙有约,把他葬在马安山江边,以践行赴约。今日是钟子期百日之忌,老人正往坟前烧纸。

伯牙也跟着老人来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周围百姓,大家都想来看看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曲,这些人听后鼓掌大笑就走了。

伯牙不解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伯牙听后将自己方才所奏之曲,口诵于老伯听完之后,从衣间拿出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琴被摔得七零八落。

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至此伯牙给钟公金子二缢,一半给双亲,一半买几亩地,等他辞职后回来,代子期侍奉双亲。

【积微者】

从钟子期在行为举止上来看,也是一个难得的,品行高尚的人。

与俞伯牙一夜长谈后,回家更加勤奋上进,却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一病不起,一命归西。

本意“父母在,不远游”,却落个白发人送黑发人。

子期不在,这世上再也没人听懂伯牙的琴音,伯牙伤心摔琴谢知音。

他们因一面之缘,却成了彼此牵挂的知音,因琴相识、相知,却再也无缘相见。

但伯牙知其意,知其愿,蕞后帮子期侍奉双亲,也算是了他一桩心愿。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有谁欣赏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呢图1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81376.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6月6日 下午12:07
下一篇 2023年6月6日 下午12: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