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设计师(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建筑赏析)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建筑概况:

建筑设计:贝聿铭(Ieoh Ming Pei)

英文名:Louvre Pyramid (法语:Pyramide du Louvre)又名: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地点:法国,巴黎

设计时间:1984

完工时间:1989

高度:21.6米(71英尺)

方形基座边长:34米(112英尺)

实拍视频:

建筑简介:

卢浮宫金字塔位于巴黎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庭(Cour Napoléon),是一个用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周围环绕着三个较小的金字塔。大金字塔作为卢浮宫博物馆的主入口,由美籍华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1989年建成。如今,这座玻璃金字塔已经可以媲美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重要标志之一。

缘起:

1981年9月,刚刚上台4个月的密特朗总统宣布,卢浮宫将完全变成一个博物馆。1982年10月,密特朗任命埃米尔·比亚西尼负责这个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比亚西尼是前国家电视网络的主管,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的班子成员。正是他推荐由曾经负责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贝聿铭来担纲“大卢浮宫项目”。同时,由于贝声明决不参与任何和其他建筑师的竞争(即便是事先“内定”结果的竞争),比亚西尼提出直接敲定贝为主建筑师。他写道,贝聿铭的作品给他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国家美术馆东馆这一作品。并称自己请了伦敦、罗马、柏林、斯图加特、慕尼黑、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馆长进行了个人投票,内容即为你会选择哪位建筑师来负责大型的重修项目。尽管有的馆长也提到了理查德·迈耶、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和詹姆斯·斯特林等一众建筑师,但他们都众口一词地提到了贝聿铭。当时和比亚西尼共同负责这个项目的还有法国发展银行的总裁以及路易斯·加布里埃尔·克洛伊。正是后者最初提议密特朗在自己的任期内重修卢浮宫。在他们的帮助下,比亚西尼获得密特朗的批准聘请贝聿铭负责卢浮宫项目。

大卢浮宫项目从1983到1998年共持续了15年,总涉及面积22英亩(9公顷)。一期工程(1984-1989)包括金字塔、周边的广场和地下空间,广阔的地下空间里设有新的公众入口、商店、餐厅、临时展馆和不可或缺的“后台”空间(建于1984-1989年)——这一切共为卢浮宫增加了667254平方英尺(62000平方米)的使用空间。在整个项目里,建筑既要对这个世界上最佳博物馆进行完全重组,又要处理好卢浮宫悠久的历史。建筑师贝聿铭及其团队在总统做后盾,又有比亚西尼作为协调,另有贝聿铭大师级别的设计和名气,一切的反对力量都得以化解,大卢浮宫项目最终得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1989年3月,金字塔落成。密特朗总统评价了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他说能在卢浮宫里建造新的作品,对整个法兰西精神都是一种鼓舞。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玻璃金字塔使得金字塔下的主厅堂流光溢彩,还使参观者可以仰视卢浮宫历史建筑的丰姿。大气的螺旋楼梯环绕着圆形的开放式电梯,游人可通过它从庭院下到现在的主入口。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贝聿铭在金字塔的四周设计了黑色花岗岩的喷水池。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此外还出人意料地安放了一尊仿制的贝尼尼做的雕像,安置在入口的旁边。1665年路易十四命贝尼尼为自己雕像,贝尼尼于是用克拉拉大理石雕了一尊国王骑马像,不过当时并没有让国王满意。后经弗朗索瓦·吉拉东改动,弃置于凡尔赛宫花园的一角。贝聿铭用铅复制了这尊雕像,将它放置在金字塔的右边,和香榭丽舍在同一轴线上。贝聿铭是想通过这一举措表明金字塔无法和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对齐,因为拿破仑庭院本来就有些偏离中轴线。与此同时,他想以此向建造卢浮宫的帝王们和没有机会在这里一展身手的贝尼尼致意。因此,这尊巴洛克风格的骑马像威严耸立,守卫着广场上这颗透明的“钻石”。

站在金字塔的近旁,你会发现玻璃和水用倒影和反光将巴黎的天空融入了整个建筑之中。这样的设计反映了贝聿铭对法国传统的深刻理解。他深入研究了法国著名园林设计大师安德烈·勒·诺特尔的作品,并注意到他对光、空气、水和几何线条的娴熟运用,比如巴黎的凡尔赛宫长长的轴线。因此,金字塔玻璃表面对巴黎天空的倒映绝非偶然,它同时也勾勒出了下面光线充足的入口。贝聿铭坦言这个金字塔绝不是受吉萨金字塔的启发,他是先仔细检查了整块场地的大小和形状,然后才决定了玻璃金字塔的规模,而最终这个规模恰巧和吉萨金字塔相近。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细看卢浮宫,从大塔楼的基址,到玻璃金字塔上映射出的巴黎天空,所有的一切之间都紧密相连,这种联接比法国历史还要深邃。光线和空间在拿破仑庭院完美地结合,围绕着这样一个伟大的博物馆的,是尤瑟纳笔下“过往一切的世界”。过去,旧皇宫长长的翼楼将整个建筑变得四分五裂,各部分之间显得十分疏离;而大卢浮宫——贝聿铭的卢浮宫则用钢材、混凝土、马哥尼·多雷石料和玻璃做出宏伟的“龙骨”,将整个建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建筑作品,能够像卢浮宫一样将众多的力量和影响整合到一个连贯的整体。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再用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话来总结一下,他说“要保证卢浮宫的生命力,它就必须要适应我们的时代,大卢浮宫项目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如今的博物馆和原来的宫殿完全融为了一体。展品的布置更合理,必要的设施更齐备,对于游客的需求也照顾得更加周到。这一切都归功于贝聿铭和他才华横溢的团队,以及每一个为这个项目付出努力的人。整个项目的中心始终是金字塔。它是一个醒目的符号,是完全必要的产物,它与光线相结合,上演着一幕造型上的对话”。正如同贝聿铭将法国文化精髓定义为勒·诺特尔作品中的线条和倒影,密特朗总统在这里也一语中的道出了贝聿铭在卢浮宫项目中的成就,即给古老的卢浮宫注入了它缺少的光线,给即将在几个世纪以来纷杂的改建中窒息的宫殿带来的秩序感。在这个项目上,贝聿铭向我们证明了,古老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代建筑可以融入极具历史感的环境当中,并带来新的亮点。一直以来,分割历史遗址和现代建筑研究的,只不过是教条的规定,并不是真正的学科或者现实中的距离。在这里贝聿铭用自己的才华,替卢浮宫精心疗伤,将它从几个世纪的记忆中带进了我们的时代。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设计说明

编辑按:以下对话来自于《贝聿铭谈贝聿铭》 (文汇出版社)的作者盖罗·冯·波姆(问)与贝聿铭(答)的对话。对话里详尽地谈论了贝聿铭先生设计法国大卢浮宫的始末。编辑认为,如此原生的介绍足以了解玻璃金字塔的种种来由了。

“我与贝聿铭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在我们共同制作电影专案的五年间,那期间,他成了我的挚友。贝聿铭的建筑独特地反映了欧亚两大传统交融产生的新美学标准——永恒的石材和玻璃。这么说,我们可能已经闯入了对他的建筑作品妄加阐释的危险地带,虽然他对此一向不以为然。一切,最好还是让他自己来说吧。” ——《贝聿铭谈贝聿铭》作者 盖罗·冯·波姆

“多年工作和生活,我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一自我探索的过程是非常私人的。我的设计手法与他人并无区别,那便是创造最有趣、最合适的形体和空间,在我看来,建筑设计者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分析过程才是重点。我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对我来说,每个问题都是不同的挑战。建筑设计中变化多端的各种可能性是最有意思的,这是长期分析观察的结果。我猜想我一定也有我个人的设计风格,就好比我的笔迹,但这并不是刻意形成的。”——贝聿铭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

问:从建筑物在城市中的地位来看,卢浮宫在巴黎的地位目前如何?

答:1983年时,卢浮宫城曾经是一道屏障。那时,杂草丛生的拿破仑庭在晚上不太安全,我们因此建议将此处转化成一个吸引人潮的景点。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将卢浮宫打开的另一个创举是黎榭里殿(编辑注:黎塞留馆,于二期拆除并重建)。李凯利尔宫和黎榭里殿的通道曾经被财政部占用不对公众开放。通道开放后,卢浮宫变得更加安全,它已成为连接塞纳河左右两岸的桥梁。

问:受邀设计“大卢浮宫”后,首次来巴黎时,对卢浮宫感想如何?

答:是在1983年间。我接受这个设计案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卢浮宫。当然,之前我去巴黎时对卢浮宫的整体已有所了解,但我那时想知道的是,有没有我可以进一步做的。如果我觉得不能再有贡献,我会回绝这一专案。经过三次探访之后,我觉得确实还可作为,而且非作不可。当时卢浮宫的局限性不难察觉:卢浮宫最早建于12世纪,起初是一座城堡,后则用作宫殿。我们当时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将宫殿改建成现代化的博物馆。卢浮宫内的展览空间规模庞大,但缺乏基础设施的空间,譬如机械设备、艺术品储存、餐厅、咖啡厅和商店等。再三分析之后,我意识到这里确实有很多事可做,所以我告诉自己:“我想尝试一下”。

问:卢浮宫案的设计,最佳之处并不一定是金字塔,更重要的是中庭空间的变化。我仍然记得您设计改建前的黎榭里殿(Richelieu Wing)中庭,如今中庭内展示着雕塑,玻璃天顶的采光,让作品更显得美丽。

贝:那是后来的事了。1989年之前,卢浮宫博物馆位在塞纳河的一边,主要入口开在丹侬(Denon)广场。所以那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开始解决黎榭里殿的问题。当时的黎榭里殿属于财政部。1986年社会党大选失败,财政部长原不想搬迁,但密特朗总统保证财政部会搬入贝赛(Bercy)的新财政部大楼。黎榭里殿的改变对于如今大卢浮宫的成功至为重要,玛利庭(Cour Marly)曾是部长的正式入口,停满了车辆。从博物馆的设计角度来说实在是个浪费。

1984年在阿卡恩(Arcachon)会晤商讨改建时,我就建议为玛利庭和相邻的另一个为财政部所用的庭院加上屋顶,在这些庭院之上加上玻璃天顶,功夫不大却能增加许多适于雕塑品的展览空间。您如今看到的玛利宫(Chevaux de Marly)过去位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内,但两者显然迟早得分开,法方希望把玛利宫搬入室内,所以卢浮宫塑像保管局很支持建造两个用玻璃天顶相盖的天庭。这一切都归功于艾米利·比亚西尼(Emile Biasini)那年冬天在海边城市召开的会议。

问:您个人而言,卢浮宫在您的一生中地位如何?现在这个工程已经结束了,对您来说它的意义如何?

贝:您可能以为卢浮宫之后,我很难找到比它更有趣味的事了,但其实不然。卢浮宫的设计案是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从头到尾,卢浮宫的设计共花了13年的时间,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这个设计案一开始就很坎坷,抨击没有停过,我猜想百分之九十的巴黎人起初是反对这个工程的。这并不奇怪,卢浮宫是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人们自然希望它保持原样。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不过,如今回首往事,一切都变得愉快了,因为他们现在已对我另眼相看,这表明人们已经接受了卢浮宫。我为此感到很高兴。

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人们往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习惯某一建筑?为什么除了一些偏激人士外,卢浮宫开始是众人反对,而现在却是人见人爱?

贝:建筑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人们往往很快地就能理解建筑,这与爱因斯坦(Einstein)的相对论相反。如果有人重复地向我解释相对论,我可能始终还是不理解,而建筑完成之后却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幸得以使用该建筑的话,人们可能会感慨道:啊,确实很好,我明白了。所以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就不太难了。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就大卢浮宫案而言,当初有些人的支持实在是太重要了,密特朗总统的支持当然至关重要,艾米利·比亚西尼在政界的周旋也起了很大作用。

问:人们常认为建筑主要是与计算、几何和数学有关。但我认为它更与感情和感觉相关,您是否同意?

贝:是啊,谈到空间和量体时,人们多半会将它看成几何形体。但通过光线的变化和人在空间中活动,人们的情绪反应更为强烈了,这两者都是建筑的要素,并不只是空间和量体。

金字塔设计惹争议

问:对我来说,有了金字塔之后,新旧的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明朗了。

贝:这正是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我很高兴您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当时就想,改建一定得具有代表性,当今的卢浮宫已不是法兰西国王的宫殿,按法语来说,他是属于“大众”的公共博物馆。

问:卢浮宫原先的建筑是巴洛克式的,为什么没有建一个圆形的圆筒或圆锥?而采用了金字塔,这是否是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贝:为什么是金字塔呢?我曾经尝试过许多其他形体,最终采用了金字塔有几个原因:从形式上来说,它是最适合卢浮宫的建筑,特别是后倾的屋顶。它也是结构上最稳固的形体,这样也就保证了达到高度透明的设计要求。金字塔所采用的玻璃和金属结构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与过去截然分开。

问:如果采用的是石材,那就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不可企及了。相反,玻璃结构打开了地下世界和建筑本身。如果站在金字塔的底下,透过钢管玻璃结构仰望天空,更能体会巴洛克建筑的风采。您采用金字塔造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一向以来,您被指责使用了古埃及的死亡象征。但金字塔其实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文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贝:其他原因?拿破仑出征埃及,虽然法国人记忆犹新,但并不是我们采用这个设计的理由。不过您指出古埃及的金字塔是用石头盖起来是正确的,我曾经提醒过那些评论家:石头金字塔与玻璃金字塔毫无关系,前者为死人而建,后者则为活人而造。

问:当初确实反对意见很多。您改变大众态度的办法是什么?您是如何说服诸如蓬皮杜夫人(Mme. Pompidou)和凯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这样的社会名流?

贝:蓬皮杜夫人、凯瑟琳·丹妮芙和皮尔·布勒兹(Pierre Boulez)都是我的支持者。正如我先前告诉您的,1984到1985年间,巴黎人非常反对这个工程。担任过蓬皮杜政府文化部长的迈克·盖尔可能是最有礼貌的评论家。另外还有三位评论家共同出版了《巴黎的困惑》这本畅销书。他们批评我们的设计是把卢浮宫这样的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用我的话说),用来取悦那些对艺术毫无兴趣的大众。蓬皮杜夫人因为她在蓬皮杜中心的经验,非常理解艺术面向大众的必要性。法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丹妮芙夫人不能将她的电影表演看成是只为上层社会服务的。我坚信她们同意我的主张,卢浮宫的丰富收藏应向大众开放。用马罗(Malraux)的话来说: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问:您也应该想到大家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恐惧,我记得这也是当时的批评论点之一,那时虽有密特朗总统热情支持,但反对的声音也相当高。1984年1月23日,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就让您十分难堪。最近我找到了当时的会议纪要,真是太过分了。在那次会议上,他们把您的设计说成是一个巨大的破玩意儿,使人无法理解。当时您告诉他们金字塔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光芒四射,而他们的回答是:“不,贝先生。它看上去一定很丑,或像很便宜的假钻石。”还好您没有完全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贝:哦,当然没有,好在我懂的法语有限。当时如果我听懂了他们讲些什么,我一定会离开的。为我翻译的那位女士眼中噙着泪,很想为我抵挡那些充满羞辱的抨击,委员会当时就想把这个工程置于死地,他们差点就成功了。

问:您知道卢浮宫的设计案历史上本就有过被拒绝的纪录。我们应该记住三百年前的弗朗西斯·蔓萨特(Francois Mansart)曾经设计了十五个不同的卢浮宫方案供路易十四选择,却全被拒绝。随后伯尔尼尼(Bernini)来了,还是灰头土脸地返回了意大利。

贝:用了那么多黄金,最后法国建筑师却联合反对伯尔尼尼(Bernini),路易十四的大臣科贝尔(Colbert)只好把他请回了意大利。在我为我的设计争辩的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伯尔尼尼,还好密特朗总统私下里向我保证,伯尔尼尼的悲剧决不会在我身上重演。回顾往事,我想我们当时能成功很大因素在于天时。我对卢浮宫感触最深的是其延续性,在它八百年的历史中,除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原因,卢浮宫少有重大变化。大卢浮宫能有今天,除了规划的逻辑之外,主要归功于密特朗总统的支持,他理解将复杂、互相冲突的卢浮宫王宫建筑群连接成统一的卢浮宫博物馆的重要性。

问:使整个专案启动的另一位大人物是当时的巴黎市长希拉克(Jacques Chirac)。他当时并不支持这个设计方案,并要求在施工开始之前先建一个一比一的金字塔。

贝:当时我曾与希拉克会晤好解释这个方案。会晤地点安排在城市酒店(Hotel de Ville)。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希拉克对我很友好,他没有问我金字塔的事,倒谈了中国和他在那里的经验。他也谈了他对中国艺术的爱好,而且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带我参观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当我们聊得近尾声时,他起身用英语对我说:“记者已在外面等着,我们走。”他带着我到了记者们的面前,模型也放置于会场内。他先花了半个小时向记者解释巴黎的规划,并表示他支持我们的设计方案。他认为这个方案将会开放巴黎,从城市的角度来说这是有益的,不过,对于金字塔是否合适,他依旧不能确定。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引用他的话说:“从城市的角度我很喜爱整个工程的设计,但我不很确定这个金字塔的大小和比例,我已要求制作一个与实体等比例的模型,那样大家就可对于未来的金字塔有个概念了”。在历史上,重大工程开工之前建造实体模型也是很普遍的。

问:在建筑工程史上类似的试造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拿破仑对凯旋门的建造就是这么做的,柏林的城堡(Stadtschloss)工程也是这样做的。

贝:新闻界同意了希拉克的观点。当时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有人建议用吊车将一个大的金字塔组装件从上空吊下。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我正从亚洲赶去,但因航班误点,我没能准时赶到,但这无关紧要,希拉克看着用钢管组成的金字塔说:“不坏”,说完便走开了,从那一刻起反对意见也逐渐减少。粗略算来,金字塔这一仗持续了约18个月,希拉克对实体模型的接受是关键中的关键。

问:如今的金字塔常常与艾菲尔铁塔一起被公认为是巴黎的标志和象征,您是否将此看成是一种赞扬?

贝:这当然是一种赞扬。与艾菲尔铁塔不同的是,在巴黎的天际线上人们是看不到金字塔的,只有进入拿破仑庭才能见到。但艾菲尔铁塔从哪儿都能见到,在巴黎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争的。

技术设计的“狂想”

问:您当初如何解决供交通、储藏和其他技术要求等空间不足的问题?那是否很复杂?最后的解决方案如何?

贝:12世纪时,卢浮宫曾是一座城堡,主要供护城士兵居住并存放粮食和弹药。多少年来,建筑不断地被扩建,并一度成为皇家宫殿,之后,有多位国王把他们的艺术品陈列于此,直到拿破仑时代,卢浮宫才真正成了公共博物馆。现代的卢浮宫虽说是一座博物馆,但其硬件根本无法满足功能的需要。我1983年首次参与的时候,就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虽说要在原有的建筑内寻找这样的空间也不是不可能,但我并不想毁掉卢浮宫内许多美丽的房间。

问: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储藏室和通道置于地下。一定得往下挖。

贝:对,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挖 卡里庭(Cour Carree)和拿破仑庭(Cour Napoleon)。但在开挖之前必须知道地下到底有什么。卡里庭位于旧时的城堡之处,是卢浮宫中最古老的一块,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往下挖并加以保护。但拿破仑庭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个机会,我们找到了旧的考古绘图,当时的考古顾问对这些资料的准确性确信无疑,开挖后也证明他们是对的,幸好拿破仑庭地下没有什么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挖掘这两个中庭耗时一年之久,并让我们确定可以按原先设计的去做,否则的话,整个工程很可能就此停止。

问:我想,挖掘的提议一定很快就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您也才能向请您设计此一工程的密特朗总统报告。

贝:1984年,我告诉密特朗总统:“为了给博物馆提供相应的交通硬件,还有一项工作得做:将拿破仑庭下挖到塞纳河的水面高度,并向下建两层地下结构用来安置像卢浮宫这样的大型博物馆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他用法文回答说:“没问题”,我估计他当时一定与其他顾问先商量过。他的这句“没问题”,我现在想来仍感到惊喜。我认为如果拿破仑庭不挖的话就没法找到解决办法,大卢浮宫博物馆就不会有今天。

问:如果什么改变都不做,卢浮宫身为一座普通的博物馆大概就要关门大吉了,而塞纳河的两岸也仍然被一道屏障隔离。卢浮宫巨大又昏暗的大房子一定会吓跑不少人,一点儿吸引力都没有。这座博物馆需要的不仅是储藏室和硬体系统,还需要一个能引人入内的入口。还有,金字塔的设计当初是怎么来的?

贝: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它恰好坐落在三个中庭间的重心点,很多人,包括迈克·盖(Michel Guy)在内,都希望多设几扇门将卢浮宫分成几个博物馆,但我认为那样会给游客带来很大困扰。像卢浮宫这样的大型多功能博物馆必须为游客提供一主要出入口。那些有明确兴趣的艺术专家,大可事先选定进馆路线以避开不断增加的游客,但就普通游客而言,一个中心入口是必须的,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入口。金字塔的主要意义在为这一片相连却无重心的建筑群提供了一个中心入口点。从一开始我们就在考虑金字塔的大小比例。它需要突出以显示它的中心地位,但又不能掩盖了卢浮宫古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问:说实话,巴黎有很多比卢浮宫更好、更有趣的大教堂建筑。

贝:我同意,但卢浮宫的重要性来自多种因素。毫无疑问,单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卢浮宫远不及勒·托恩奈特(Le Thoronet)设计的西斯汀(Cisterician)大教堂或是夏特尔(Chartres)的哥德式教堂漂亮,但卢浮宫的巨石是法国八百年历史的见证,同时,卢浮宫坐落于巴黎中心也是不容忽略的。首先,我很钦佩密特朗总统将财政部从卢浮宫搬到贝赛。通过这一搬动,卢浮宫的重心被移到了拿破仑庭的所在地,这正是金字塔的所在地。在这里进行的任何设计都必须与卢浮宫相协调。

问:不管我什么时候见到金字塔,无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还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我都会感到它与巴黎的天空是相应的,时深时灰,很是壮观,充满着生命力。

贝:有人对金字塔产生疑问时,我也采用同样的论点。透明性这一点早已被人们接受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太阳的西晒,这个问题我很难辩护,因为当时我拒绝在玻璃上加一层薄膜,所以我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还好,这个问题持续的时间不长。反光的问题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能与巴黎多变的天空相映。有的人喜欢金字塔的透明感,却不喜欢闪闪发亮的物体,我倒是认为,金字塔倒映着不断变化的天空,为拿破仑庭注入了几分生机。

问:在大房子的内部往往有很多限制,特别是光照方面。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在顶层的鲁本斯厅(Salle Rubens),您是采用什么技术处理的?

贝:我对我们的解决办法感到很自豪。当然,它不是完美无缺的,所有的绘画展厅都必须有自然采光,除了冬天和阴天以外,一般来说绘画在日光下看最好。 但在大房子内日光直射不完全,传统的办法一向是在天顶下采用散光板。但这种做法现已不被接受,所以我们得想办法将光带到绘画上。伦敦的照明顾问安迪·赛基韦克(Andy Sedgwick)帮助我们安装了一种百叶装置,通过转变阳光的角度将光照到墙上,我们再利用电脑类比,将百叶设定在一定的角度。这样,阳光就能从特定的角度照在绘画上,并不造成反光,我认为我们的照明是成功的。但冬天的光线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另外,冬天的日光偏蓝,减少了绘画的生气,使展厅显得昏暗,这个问题我们仍未解决。

问:可能“风格”一词并不适用于您的建筑,但如果仔细观察,很快就会发现您作品中存在着风格。您的建筑特色不是那种刻意形成的特色,许多建筑师沉迷于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因为那常常是他们被雇用的主要原因。

贝:的确如此,但我认为设计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约束。我并不羡慕那些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建筑师,他们有时由于未能显现原有的设计特色而使业主感到失望。我一点儿都不羡慕他们,我感到没有固定的风格给了我更大的设计自由。

玻璃轶事

当时,市面上的玻璃几乎都含有氧化亚铁,也就是一种绿色光泽。在获取承包商和客户的支持后,贝聿铭和法国圣戈班公司合作,设计了枫丹白露白沙的一种特殊制造工艺。贝聿铭说“设计金字塔时的问题在于,两块玻璃板的叠加尚且是绿色的,金字塔是一个四面体,当四个角、四块玻璃板叠加时,颜色就变成像啤酒瓶一样的暗绿了。如果用这种玻璃,和原建筑的蜜色不相搭配,整个卢浮宫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样肯定不行。那样一来,我也就会在法国背上千古骂名了。于是我就去求密特朗总统,问他‘有没有白色玻璃?’他回答,‘什么白色玻璃?透明玻璃吗?有啊,为什么不用呢?’我说,‘圣戈班不肯做。’圣戈班的总裁开始很干脆地说,‘如果你们要造1000个这样的金字塔,我们给做,但你们就造一个,没门儿。’密特朗出马就说了一个字‘做’,事情就解决了。”这些玻璃都得在英国打磨,来保证其绝对平滑,在最后结构中不出现任何变形。要把这总共675块菱形玻璃和118块三角形玻璃组装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结构,这可是一个工程上的巨大挑战。贝聿铭的团队在雅各布森的领导下,由韦茅斯负责部分设计工作,并找到了纳维泰克公司来负责这个工程。纳维泰克本来擅长的是美洲杯帆船的帆缆,而非建筑系统。在金字塔项目中,它们负责制作了接头和支杆,其中包括由16条细拉索固定的128根大梁。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倒金字塔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特殊视角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图纸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剖面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改扩建工程) - 贝聿铭(I.M. Pei)

细部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除周二闭馆外,每天9点至18点开放 ,每周三和周五晚开放至21点45分

自2019年1月起,每月第一个周六18点至21点45分,免费开放夜场参观

每年固定闭馆日:1月1日、5月1日和12月25日

本文贡献方:

组织:树状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856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0日 下午4:07
下一篇 2023年1月10日 下午4: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