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笔试修辞手法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公告大部分都已经发布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考,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2018下半年教资笔试高频考点,这篇文章主要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个语文学科高频考点——修辞供各位查看,完整版高频考点,关注并私信小编“高频考点”即可免费领取哦!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还可领取十六大学科模拟试卷

考点·修辞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例如: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例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孙犁《荷花淀》)

例如: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火刑》)

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例如:我们要多学一些马列。

4.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花香本是嗅觉,却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它,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

例如: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如: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易混淆修辞区别

1.【比拟和比喻的区分】比拟和比喻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甲事物比乙事物。但它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结构上的不同: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不管何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适用于拟体的词语),不管何种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它是潜在的)。

2.【借代和借喻的区分】借代与借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体代替本体。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借代则不行。表达作用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运用借喻时,想象的意味较重;运用借代时,特征的鲜明性较强。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借喻重在比方,借代重在指称。

3.【反衬和对比的区分】反衬是利用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对比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对立面的比较,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反衬是以宾托主,有主次之分;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分】对比要求两项意义必须“对立”,不管结构是否相同、字数是否相等;对偶要求两项结构必须“对称”,字数必须“对等”,除了“反对”之外,不一定要求意义对立。可见二者立足点不同,对比立足内容上“对立”,对偶立足形式上“对称”。对偶中的“反对”,从内容上说是对比。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还可领取十六大学科模拟试卷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64653.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5日 下午12:38
下一篇 2023年4月15日 下午12: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