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文化与传统食品系列文章(我国有哪些燕麦传统食品)

闲话莜面餐饮的一些宜、忌小常识

(一)莜麦的宜食用人群:

脂肪肝、糖尿病、水肿、习惯性便秘、体虚自汗、多汗、易汗、盗汗、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病症患者,宜食用;也适宜产妇、婴幼儿以及空勤、海勤人员食用。

莜麦的忌食用人群:

莜面食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次不宜食用太多,否则会造成胃痉挛或腹胀;而且过多也容易滑肠、催产,所以孕妇更应该忌食或者谨慎食用。

(二)、莜面的饱腹感

人,乃至其他高等动物都有这样的本能: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就会积极寻求食物,有吃东西的强烈愿望;一旦感觉吃饱了,就会自动停止进食。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再也不想吃东西,这种感觉就叫做食物的饱腹感。饱腹感高的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顶饿的食物。

食物的饱腹感跟很多因素有关,在含有同样热量的情况下,食物的脂肪含量越高,饱腹感就越弱;而蛋白质含量较高,饱腹感就强;膳食纤维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饱腹感就强。总之,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具有较强的饱腹感,就不容易感到饿。

令人欣慰的是,高饱腹感食物往往是具有最佳营养平衡、有利于控制各种慢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的食物。如豆类和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

“莜面吃个半饱饱,一喝滚水(开水)正好好。”

这段串话是说莜面耐饥饿、难消化,如果一顿饭单纯的以莜面为主吃饱就会不舒服,肚子会撑得难受。因此,告诫和提醒人们:吃莜面要适量,不可吃得过多过饱!一般以吃到半饱,即五六分饱,再用热水与碗中的蘸料冲上一碗汤喝了,就可以了,比较舒坦。

在沙汀写的《记贺龙》一文中,有一则一二〇师在山西岢岚县的故事。说南方士兵到了盛产莜麦的岢岚。由于急行军的饥饿,再加上莜面的好吃,吃的太饱了,当晚就有战士被撑死了。
还有一则故事,1960-1970年代,国家号召城市里的知识青年到边疆农村去劳动锻炼。据说,当年有一批上海知青下乡来到内蒙古的兴和县,已是黄昏时分。由于不了解莜面的特性,吃得多了,一晚上所有的同学都肚子撑得疼,哼哼唧唧。后半夜同学们口渴,喝了凉水,没到天亮都开始腹泻跑肚。
(三)、蒸莜面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蒸莜面所需的时间是有规律的,需要掌握好火候。

有一则趣闻,有一位退休的武川县老干部,带了一袋莜面去北京探望在京工作的子女,乐呵呵的亲自做了一顿蒸莜面饭,可是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这个从小吃着莜面长大,也有着亲手做莜面饭菜几十年经历的老手艺人,他做的莜面在北京竟然蒸不熟!?

于是他又反复地试着蒸了几次,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结果还是蒸不熟,而且越蒸越黏,黏在一起,撕不开,吃得时候还粘牙。
当时,他猜想难道这武川莜面离开内蒙就蒸不熟?是不是北京的水不行?后来,他再次从武川县去北京,就用大塑料桶带了家乡的水过去,结果还是不行。
后来,他脑筋急转弯反向思维,就试着开始往下减时间:八分、七分、六分、五分、四分,一分一分地往下减,结果发现武川的莜面在北京蒸四到五分钟就熟了!
道理在哪里呢?原来这位老干部是按照在内蒙蒸莜面的时间蒸的。可是内蒙古高原是高海拔地区啊,像武川县为代表的阴山北麓后山地区海拔为1500米左右,就是阴山南麓的土默川地区海拔也有900多米。所以,在内蒙古蒸七、八分钟才能熟的莜面,在北京这种低海拔地区只要蒸四到五分钟就可以熟了。

蒸莜面,海拔越高的地区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海拔越低,则时间就越短。

(四)、莜麦种植的选地及茬口

莜麦多数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贫瘠的坡梁地,平均亩产仅为50-75公斤,产量比较低,比较金贵。

其实,真相隐藏在低产的迷雾中,莜麦种植,选地很重要,在后山地区选择好地块和好茬口,旱地的产量也可以达到125公斤。在平坦地段,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地;在丘陵山区,宜选择地势低洼处的土地,或者阴坡、半阴坡地;茬口上宜选择土豆茬、豆茬、压青茬等,忌连作。

(五)、莜面不宜掺和其它面粉

莜面的特点是好吃,好做,耐饿,也耐吃,庄户人喜欢它。不过莜面也小气,就是它不能掺和任何其它面粉,一旦沾染上便失去其筋道和特有的味道。不过它可以和山药(土豆)及山药粉掺合,味道也不错。

(六)、莜面有寒凉特性

《湖北通志》曾提及燕麦。清人考证东南部少数民族舂面炒食时说:“入酥为糍粑,其味如荞面,耐饥,穷黎嗜之,性寒,食之者多饮烧酒,寝火炕,以解其凝滞”。可见吃莜面,睡凉炕是不行的。

燕麦传统种植地区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莜面的寒凉特性,喜欢在吃莜面时加辣椒、蒜、香菜、韭菜、醋等性热、助消化的辅料平衡寒凉,这样吃莜面不仅不闹肚子,而且吃起来味道会更加鲜美、酣畅,对身体十分有利。

(七)、吃莜面,配汤蘸料很重要

“泡花盐汤调莜面,稀寡无味不想咽。”

这一句顺口溜说的就是贫寒年代,蘸盐汤、就咸菜吃莜面,清汤寡水,人人不喜欢的事情。

在农历二、三、四月份吃蒸莜面,就是咸芥菜圪蛋切成细丝,腌酸菜的盐汤蘸着吃,天天这样吃真的不好受。

每年这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吃莜面没有好的调和蘸料,有的孩子会哭闹着不想吃,可难为了家里的主妇们。巧妇们只好从酸菜缸里捞点烂腌菜,再用胡麻油热炝一点葱花、扎蒙蒙来提升口感,当然如果再有一点油炸辣椒那就更香啦,这样的蘸料汤调莜面也就是那些日子里最美味的莜面饭菜了。

(八)、莜面是“三熟”食品

莜面也是中华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一是在加工面粉前须先把莜麦在大锅里炒熟;二是在和面制作食品时泼入沸腾的开水烫熟。三是把制成的莜面食品用蒸笼上锅蒸熟,方可食用。

莜面性凉,于是聪明的后山人用“三熟”的方法改变了它的特性,化解了阴寒。后山盛产羊肉,羊肉性温。如果有羊肉汤来与莜面搭配,那就更是一种极好的温补保健饭菜了。

(九)、莜麦种植忌连作

“黄疸收,黑疸丢,莜麦霉霉收半秋。”

黄疸指麦类锈病;黑疸指麦类黑穗病;“莜麦霉霉”指莜麦黑穗病。这段串话是说莜麦生长期怕得黑穗病,提醒人们注意及时防治此病发生,以免造成减产歉收。

轮作倒茬是防治莜麦黑穗病的有效措施。莜麦忌连作,轮作周期3-4年。连作容易引发大面积黑穗病。

(十)、传统燕麦生产加工技艺和传统莜面的餐饮文化传承不能弱化

发展现代燕麦加工业,创新燕麦产品的同时,不应该丢掉或者弱化传统燕麦生产加工技艺和传统燕麦、莜面产品的生产,以及传统燕麦、莜面的餐饮传承。

仅从现在的一些饭店、莜面馆莜面餐饮的就餐感受来看:

一是,需要还原莜面原生态的自然纯朴味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磨莜面改革成了先去皮、后磨面粉,且分成精粉、普粉、粗粉,这样人们通常吃的都是不带皮的莜面,丢掉了带皮面粉那种浓浓的原生态纯朴味道! 面粉越来越精细,莜面味儿却越来越淡。毕竟人各有所爱,是否可以在满足人们吃现代精莜面粉的同时,把传统的带皮莜面也保留下来,给人们一个选择、传承乡愁的机会。

二是,机械化加工在炒制莜麦这一道工序上,目前尚未达到手工炒制的质量及标准水平,仅仅是干燥了,根本就没有达到手工炒制2-3分熟时,飘散出一种淡淡的糊香味的理想水准。所以加工出来的莜麦面粉口感也不好。

三是,机器不能代替手工制作。现在,有的商家用机器制作来代替手工捏制莜面食品,看似横竖成行,排列整齐,其实好看不好吃,口感既不筋道,也没有手工制作的美妙味道和筋道。

四是,不能掺其它面粉。有的饭店在做莜面时,掺一些白面、淀粉或者食用胶等,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反正它会影响莜面自身的品质和原生态的醇香味道。

「原创」燕麦文化与传统食品系列文章(十)

作者在北京圆明园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68508.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9日 上午10:29
下一篇 2023年4月19日 上午10: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