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导游这一职业呢(导游在古代叫什么)

首先,古代有专门负责接待外邦、蛮夷的职官,可以说是一种导游的前身,一定要说的话,是一种接待外(蛮夷)宾的职业。

《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周官》至少是战国时候成型的书。换句话说,战国时候人在构想一个理想化的王朝职官时,就认为需要有专门的人接待四方宾客。之后秦有典客,汉改为鸿胪,南北朝大体延续了汉的制度,唐有鸿胪寺,长官是“卿一人,从三品。”鸿胪寺下属机构还有典客署,具体负责接待四夷的事宜。

到了宋辽时期,由于宋辽之间的关系,制度就更加明确了。就宋这边来讲,如果有使节入宋,会任命专门的官员出任临时的“接伴使” 迎接,到了京城以后,还有 “馆伴使” 负责使节在京城的一切活动,最后,等使节要回国的时候,还有专门的“送伴使” 将其送至国界。尤其和今天的导游和接待就更加像了。尤其来使的入境和出境路线,宋朝一方都是精心设计的,由专门使节带着绕一绕,不选最近最好的路走,防止对方知道军事、交通要道,从而入侵大宋。比如西夏的使节、僧侣说要来访问五台山,宋朝都要派专人带他们兜点远路。

这些是官方层面的导游。私人层面的话,路在口边,找人问就可以了——当然,项羽问了田父,就陷大泽中了。更多的时候,找一个当地的向导就可以了。《桃花源记》里武陵人就想把路记清楚,然后把路线图给郡守,自己换点褒奖。靠着自己知道的路线来换点好处,这样的事情也是古已有之的。

与其找当地向导,还可以和当地人一起玩,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讲: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柳宗元一个人被贬谪过来,这里说的“徒”多半就是当地一些到处登山观水的人,也是一种向导。他接着又讲: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这就是派自己的仆人先去探探路,然后自己再去。

还有,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所以这以后,士人登临山水,常常会拜访寺庙。那里的寺僧往往会是导游。比如苏轼要去看石钟山,就先有寺僧跟他展示一下,就是我们课文里的: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苏轼觉得不是这样的,于是才和自己的长子苏迈自己去找。于是就有了: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导游带我们去了一个地方,鼓捣了下讲个故事,说这就是石钟山啦。但有人好奇心重,不相信,半夜里爬起来,自己坐小船去看一看……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73364.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8日 下午12:19
下一篇 2023年4月28日 下午12: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