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一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中国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最早的咏叙部族历史的诗篇见于《诗经》,这些诗是对祖先的颂歌。而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的叙事诗,篇幅较长的,只有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木兰诗》和南方的《孔雀东南飞》,但也没有证据说明是和着管弦歌唱的。只有两汉时代乐府诗歌的“相和歌辞”中有一部分如《白头吟》(相如、文君的故事)《陌上桑》(罗敷女的故事)等,是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这一部分乐府诗歌在南北朝时称为大曲。因为这些歌辞是用“大曲”的乐曲来歌唱的。大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唐代寺院用边唱边讲的方式讲说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称为“俗讲”或“啭变”,这类讲唱的本子叫做“变文”。变文的文体是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韵文相间。这种文体后来为宋代鼓子词所继承,用以咏唱故事。

中国的说唱艺术到了13世纪的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董西厢”的出现,表明说唱艺术无论在文学上还是音乐上都已经完全成熟;而说唱艺术的成熟,则为戏曲的产生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铺平了道路。

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优的出现很早,据历史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国王行事不当,不能直接批评,就利用优来进行调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到了封建时代,优从对帝王进行讽谏,变成帝王用来讽刺臣下的手段。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并从一个角色发展成两个角色,被戏弄的叫“参军”,而去戏弄他的就叫“苍鹘”。到晚唐时期,参军戏发展成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到了唐末五代,又改称“杂剧”,至宋,更出现了五个角色名目,并各有分工职司。虽然有了上述种种变化,但其内容仍属滑稽调笑性质;不过这时多以市井人物为取笑的对象。

上述三类艺术,细分起来,品种很多,统称为“百戏”,又名“散乐”。秦汉以来,百戏有一种集中表演的传统。唐代的歌舞百戏表演场所,除宫廷演出外,也设在长安几座大的寺庙里。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等地成为繁华的大商业都市。东京除相国寺为游观之地外,还有专为各种艺术表演而设的瓦舍。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栏承袭北宋体制,但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瓦舍勾栏各种伎艺集中表演,招徕观众,他们互相观摩,互相竞争,也互相吸收,逐渐汇合,这就促进了戏曲的形成。起源于滑稽戏的宋杂剧就是在瓦舍勾栏中吸收了各种伎艺而形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金院本与宋杂剧实同而名异,但艺术上有所发展,它是从宋杂剧过渡到元杂剧的重要形式。金院本是宋杂剧的发展,同时又是元杂剧的孕育者;出现了金院本,元杂剧的诞生条件也就完全成熟了。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 追根溯源,中国戏曲萌芽于先秦时期的祭祀巫戏,部落巫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所需,编排一定的肢体舞蹈,以期沟通天地自然,保辖民安康。《尚书-商书-伊训第四》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可见巫以歌舞降神、娱神。《楚辞-九歌》原楚国民间的祭神乐歌,经屈原加工,祭祀时出现主巫的独唱、独舞,群巫的合唱、群舞,并有弦索、箫管、钟鼓等乐器的伴奏。至汉代规定服饰等级后,出现盛行的俳优、百戏,直至唐代歌舞戏、参军戏等,将调笑,歌舞,杂技汇为一体,在表演形式上更次交叠,但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戏曲。

中国戏曲是怎样形成的图1

宋元时期,宋杂剧兴盛,大型说唱艺术——诸宫调也日渐成熟,中国戏曲才真正开始形成。到元朝形成以北方金院本(行院的脚本)为主和南方的元杂剧。

  • 北宋时期,大型说唱艺术-宫调将不同宫调、曲牌的音乐组合到一起,唱白相间,以音乐来歌唱讲述故事,其脚色体制比滑稽戏更丰富多样,随着发展,这两种形式慢慢融合,从说唱的第三人称叙事体逐渐转变成了表演的第一人称代言体。到元代,一本四折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成熟了。

中国戏曲是怎样形成的图2

  • 事实上,元代的戏曲有南北之分。由于宋金时期,南北分治,南方的民间歌谣小调与说唱艺术结合,逐渐形成了南戏,南戏偏于俚俗,各个脚色均可演唱,不像北杂剧有严格规范的体制,当时虽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但却颇受下层民众喜爱,流行于东南沿海。北方的北杂剧主要是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以大都为中心,发展势头较猛。关汉卿的《窦娥冤》便是北戏的代表性作品。

发展到明清时期,北杂剧衰落,南戏发展起来,中国戏曲发展成了更为自由的传奇戏。

  • 传奇戏不受一本四折的限制,可长可短,且剧中不再是一人主唱,各个脚色均可演唱。最初的南戏仅流行在南方不同地区,各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腔腔,主要有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等。后来,明代魏良辅改良昆山腔,将南北音乐融合,创造出格调新颖、字正腔圆、流利悠扬、细腻婉转的“水磨调”——昆曲,并加入更为丰富的伴奏乐器,使之更具有感染力。自此,昆曲便迅速流传开来,并被上层喜爱和重视,渐成为“官腔”、“雅部”,其他声腔则称为“花部”。明清大量的传奇戏剧本如《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都为昆作品。

中国戏曲是怎样形成的图3

康熙末年四大徽班进京,南腔北调汇集一城,各大声腔之间相互竞争和学习。至清代中后期,以唱吹腔、二黄为主的徽班,集各家所长,吸收秦腔、汉调、昆曲等声腔最终形成京剧。

中国戏曲是怎样形成的图4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31688.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8日 下午1:47
下一篇 2023年3月8日 下午1: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