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80后怎么生存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没有资格去做任何的评说,只能是通过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以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以点带面的回忆一些过往的事情。

我生于80年代中期,在淮河以北的一个穷苦的村子,那里曾经在三年灾害期间发生过很大的饥荒,听爷爷说,单是我们一家,就饿死了很多人。到了1960年的时候,刚刚20岁出头的爷爷,就已经是这个家庭中最年长的人,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在这场饥荒中离去。而村里面也几乎是家家戴孝,没有哪家是有不被饿死的人。

俗话说长兄如父,爷爷从此也就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长,担负起了抚养自己的几个弟弟妹妹的重任。

之前的事情,我不曾经历,没有什么体会。在80年代末期,那时的我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记忆中十次挨打,最少有八次是因为浪费粮食。一个馒头还剩那么一点,偷偷的丢掉地上喂狗,或者把碗中吃不完的一点面条倒进猪食槽中喂猪,往往都会被训斥一顿,或者挨上一巴掌,因为我在浪费粮食。不仅是我,全村里的同龄人,几乎都为了浪费掉一点粮食,挨过不同程度的打。

粮食的重要性,是我不曾体会到的。

在我眼中,粮食就是粮食,你可以具体到小麦,玉米,高粱,红薯,或者是大米黄豆。可粮食并不是面条,米饭,或者一盘炒出来的菜肴,那个时候不太明白,丢掉半块硬邦邦的馒头,怎么就成了浪费粮食?那个时候的孩子普遍比较野,缺乏管教,不同程度的犯错,对于不同的家长来说,评判标准不同,自然结果也会不同,可是唯独浪费粮食这个事情,似乎是大家公认的十恶不赦,不打就不长记性。

而那些经历过那3年的灾害后的大人们,却有着切肤的认知。我没尝过树皮的滋味,也没有吃过野草,只是吃过几次榆钱饭,槐花饭,但味道的确不怎么样,更没有体会过吃不饱饭挨饿是什么样的感觉?可是村里的老一辈人,却有着不同的感情,早年间这些榆钱叶,槐花,都是救命的东西。

“唉,一辈子,都是为了一张嘴啊”,村里的老人,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无不黯然神伤的说道。

是的,那个时候,农村需要解决的还是温饱问题,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后来对这段岁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大概是很多年后反复的拜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才有的体会。

我在六岁的时候,就在爷爷的要求下,开始进入了村里的小学读书,在班级里面是最小的一个,其他同学中,最小的也比我大了三岁。老师的开堂第一课,就是除了我之外,给大家起名字。

每个人在没读书前,在家都是叫的小名,没有大名。而家长的起名也往往是按照顺序来叫,记得开学当天,但是班级里面名字叫“仨儿”的,就有好几个,说明他们都是在家中排行老三。老师只得问他们的父亲是谁,自己是什么辈分,然后按照 姓氏+辈分,再加一个字上去,就成了一个以后要叫一辈子的名字。

因为我在村里的辈分很低,低到族谱排辈分的时候,到了我这一代人,已然没了辈分,老师也没有给我起一个新名字,直接用来小名。这以至于让我后来一度很郁闷,整天的想着给自己改名字。

我们就读的小学,是村里办的,父辈们曾经就是这个学校里的第一批学生,然后是我们。不过这个农村小学,已经在去年年底,因为生源的不足,而被彻底的撤销了,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小学是五年制,而我们所有人也都没有上过幼儿园,报名的时候,很多人是刚刚还在田间地头玩耍,就一脸懵逼的被拎到学校,因为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上学了”。

书本吗,只有两本,一本语文,一本数学。没有任何的基础,就要开始学习拼音,开始学阿拉伯数字。我还算是幸运,爷爷是个退休的公务员,在我三岁的时候,便早早的开始教我读书写字背诵唐诗,做算术题,因此一年级对我来说,除了拼音要跟老师好好学习之外,其他的课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所以在二年级之前,我一度都是班级里的学习尖子。其实并非我有什么超强的天赋,单单只是占了个便宜,我有一个可以私下教我读书学习的爷爷,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对我管教很严格的人。别人放学后书包一丢,就可以混在一起玩耍,而我则只能被爷爷揪着耳朵拉回来,乖乖的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作为80后的父母,大部分都50,或者60后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也有的读过几年书,但大部分也跟文盲无异,勉强能认出自己的名字而已,甚至于很多人都没上过学。自然而然的,对自己的子女的读书教育,也算不得上心,学习成绩如何,向来不会过问,也不关心。

那时除了两本课本之外,没有什么习题册,就连课后练习本,也是读四年级开始才有的东西。老师下课之后也没有什么作业布置,更不会查作业,上课的时候大部分人在玩耍,也没有什么月考之类的检验阶段性学习成绩的试卷,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大部分农村出生的80后的命运,或许就在这个时候,已然出现的分水岭,那就是教育,是读书。既然书读不好,那么指望读书改变命运,也只能是一的妄念而已。何况大部分人到了三年级后,就彻底的失去了上学的兴趣,课程已经全然不懂,也学不会,更加没有了心思去学习。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80后出生在农村的一代人中,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确乎已经是一小撮人了,说是当地的人中龙凤也不为过。没有一点学习的天赋,以及自身的自律,完全是不可能的。

我读二年级的时候,依然是班里面学习成绩最好的人,大家都说我学习好,我也曾心中自得不已。那年的暑假,爷爷带着我去县城一个亲戚家去,他们家是在我们县里“当官”的人,那也许是我人生中遭受的第一次暴击。

亲戚家的孙女儿,跟我同岁,也读二年级。我们到了他们家之后,她正在写作业,亲戚客套的问我读书没有,爷爷说读二年级了。亲戚说那可巧,他们家孩子也在读二年级,在县城最好的一所小学。

不知是谁提议,要让我们俩比比,比写字,比背课文,比做数学题,比背唐诗,一通比试下来,让我自惭形秽。不说别的,但是她从那精致的书包中,叮叮咣咣掏出来的铅笔盒,形形色色的书本教材,就是我从未见过的东西,面对一个练习册上面的题目,我竟然惊讶的发现,我甚至连题目都没有读懂,甚至还有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知道的东西,跟不要说比画画唱歌,这些我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只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体会到教育的落差,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以及家庭出身所导致的人生命运的分水岭落差究竟有多严重?今天的我依然是一个努力工作以求生存的人,而她这个曾经在二年级就将我暴击过的同龄人,就在我刚刚大学毕业,还在吭哧吭哧的投简历想找份实习生的工作的时候,就已经被家庭安排出国留学,并且在回国后成了那种让我可能终其一生也只得仰望的人。

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开始越发稀少起来,那些年龄稍大的同学,已经开始辍学,背起行囊开始南下打工挣钱,按照我们的说法,是去东莞“当工人”。

我亲眼见到两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几乎是同一天,就在上课的时候,一个女同学的家长,怒气冲冲的冲到教室里,拉起自己的孩子,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打,边打边把孩子的书包抢在手里,抓着她的辫子往外拖。原因吗,自然是孩子想要读书,可家长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逼着她去外面打工挣钱。我那个可怜的同学,就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在老师的叹息声中,被她的家长粗暴的剥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另一个男同学是在下午,他的父亲也来到教室,逼着他辍学打工,老师有点气不过的反问,没有文化出去能干什么?他的父亲咧着嘴傻呵呵的笑道,“识那么多字干啥,能认清男女这两个字就行,别找错了厕所就行嘞”。这真不是瞎编的段子,而是我亲眼见过了不止一次的事实。

多年以后,我还会想起那张傻笑的脸,那是一张无知的脸,一张无耻的脸……,亲手葬送了孩子的前途而不自知。多年以后,我才能明白,大部分农村出生的80后,之所以命途坎坷,来自原生家庭的愚昧的认知,实在是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原罪。

五年级毕业,又是一场分水岭的到来,那年跟我同村的读五年级的孩子,总共有十多个人,可是在暑假初中开学的时候,去读书的人中,只剩下了我一个。大部分人没有再回到校园,也有一小部分人跑出去打工,然后回来继续读书,然后再辍学出去打工…….

相比那些小学勉强读完的人(大部分人依然不会做简单的应用题,不认识稍微复杂的字),初中毕业的人中,又是一个分水岭,学习不好的人,几乎没有参加中考的念头,彼时年龄已经是即将成年,大多数人就在初中毕业之后,直接走进了打工人的队伍,命运的分水岭,就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愈发的拉开了差距。

我记得初中的一个同学,性格腼腆,却总是成绩名列前茅,他家境一般,跟大多数的家庭一样,上面有着哥哥姐姐,下面还有弟妹。家中实在无法负担他继续读书的费用,便在老师的叹息声中,最终没有参加中考,而是无奈出去打工。多年以后偶然遇到,得知他已经结婚生子,过得普普通通。依然在南方的一个小厂里面打着螺丝。像这种出身贫寒,性格腼腆,又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内心充斥着自卑与懦弱的人,你很难想象他凭着初中的文凭,能够混出什么结果来。

2000年后,回头看看自己曾经一起上学的那些同学,能够踏入高中的,几乎寥寥,一个巴掌就能数完,而在乡镇一起读初中的同学中, 几乎不到三分之一。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其实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命运。

比起身边的大多数人,我算是幸运的一个,我的家庭,不需要我去辍学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我的家长对我有着严格的管束。尽管我也只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在我曾经读书的班级,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属于那种一抓一箩筐,丢到人堆里都捡不出来的那种人。在今天,一个说出来略显丢人的普通的二本,可却让我幸运的成为了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一度受尽村里人的羡慕与赞叹,也让祖坟第一次冒了青烟。尽管后来很多后辈们先后的走进大学,甚至不乏985这样的名校,但是我却是第一个。

回头想想从读书的那天起,直到我走进大学的校园,这么多年来,身边的那些曾经跟我一起读书的同学,都在做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我们经历过什么样的命运抉择,经历过不一样的人生,而人生的道路,似乎在起点,就已经决定了终点。

记得小时候,家长们经常说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就是简单的说句“笨”,其实我知道,大部分人并不笨,相反脑瓜子还很聪明,只是他们没有一个相对合适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条件,也只得走进命运早就安排好的道路,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我也见过一些逆天改命的人,他们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更谈不上对子女有什么教育,但是他们也一样凭借着自己的自觉努力,考进优秀的大学,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跃迁。但那毕竟是少数,而我们大部分人毕竟都是普通人,不可能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

今天,我们村里的大部分的80后们,早已是尘埃落定,如果人生没有其他的机遇,大概率已经是不会再有大的起色,他们已经走进了父辈们的生命循环中去。而他们的孩子们,也有的已经开始命运循环,早早的辍学去打工。尽管他们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辍学,而是竭尽所能的去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可是读书这个东西,能读进去的是真能读,读不进去的也是真没法读,大家都有体会。

大部分农村80后的孩子们,也是被命运所影响的一代人吧,他们的父亲早早的在外打工,生下了孩子之后,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至今我每每在不年不节的时候回到老家,看到的总是老人与孩子,青壮年几乎看不到,满村子孤零零的跟闹鬼一样。那一个个的半大小子,我总是瞪圆了双眼,也认不清到底是谁家的孩子。

他们往往没有父母的陪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命运将再次无情的,将父亲经受过的成长环境,再一次的复制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往往缺乏教育,也没有足够的人生观念指导,虽然在父母的要求下,勉强的读书,可也不乏浑浑噩噩,所幸今时今日的教育水平已不是当年可同日而语,加上网络的冲击,他们反倒是比起那时我们,显得更有自己的个人意识,显得更加的另类与叛逆,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之前常说出身决定命运,我不懂,常说门当户对,我也不懂,我曾经傻傻的觉得,只要自己努力争气,就可以改变命运。可是现在,我全都懂了,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也只是你认为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相比的只是与你出身相同的人而言,而在很多人眼中,你的命运依然没改变。

我想多年前,与一个大关系不错的人闲谈。我与他无事闲聊,不知怎的说起曾经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以为他也会有同样的共鸣。可他却瞪大了一双眼睛看着我,不经意间的来了一句,“真的吗?那么穷的吗?”。后来我才知道,他尽管比我大了10岁,可自小便是出身与一个沿海的富裕城市,早在70年代末期读书的时候,便是穿着清一色好的校服,还能吃上营养餐喝上牛奶,读书期间不仅出身优渥,就连大学的专业,也是父亲给予了充分的了解后才最终选择。

他聊天的那种语气充满自信,轻描淡写,而又不乏亲和的言谈举止,我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一样满脸懵圈。这不是故意装出来的优越感,而是从小到大的所养成的一种自信与淡然。而在我的记忆中,身边的70后们,无一不是经历过比我们还要残酷的生长年代,经历过缺吃少穿的穷苦年代。

那一刻,我真正的明白,人与人的鸿沟,仿佛便是出身的那一刻便已经注定。

尽管我从不相信命运,可我们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等待与磨砺,多花上十年,二十年去沉淀,去积累,甚至是去指导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第二次跃迁与升级。

而回头看看那些曾经一起读书的人们,他们的跃迁机会又在哪里?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shenghuobaike/40892.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1日 下午3:30
下一篇 2023年3月21日 下午3: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