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竹编灯笼介绍,始于南宋的手工艺品

西兴竹编灯笼,手工制作。

宋朝时期,杭州西兴手工竹灯名震中华,南宋宫廷所用的灯笼几乎均出自西兴人之手。旧时西兴不少乡民,会趁冬季外出开办季节性灯笼店。大约是农历十月开始,手艺人带上一两千个灯笼壳子及相应材料,到淳安、建德、兰溪、湖州等地,为当地人做过年用的灯笼,生意红火时大年夜回家,也有人忙过了元宵节才回来。民国《萧山县志稿》中有载:”灯笼,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有广壳、香圆、单丝、双丝、方圆、大小便行诸品,通销全省。” 西兴多竹园,所栽的淡竹、杠竹,节长、肉厚、杆细、质韧,是制作灯笼骨架的好材料。西兴灯笼竹壳,一般都由家里的女劳动力手工完成。现在,马湖村里像她这样会编灯笼壳的妇女有几十位,每人一天能编出40到50个。民国以后西风东渐,陆上交通系统逐步完善,运河失去了原本的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电灯,灯笼、过塘行也就随着西兴老街一起,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西兴竹编灯笼的制作,还要在壳子上彩绘龙凤,或者剪贴姓氏,最简单的照明用灯笼也会写上福字。旧时姑娘出嫁,送嫁队伍的前后,一定会有人提着纸灯笼。花轿的轿杠上,也会挂上灯笼。灯笼上贴的就是夫家姓氏的剪纸。此外,旧习俗里最常见的就是写上堂号。堂号是旧时名门望族的称号,表明了祖上功勋业绩或是家中科举功名。每逢节庆,门前挂起书写有堂号的大红灯笼,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光荣历史。

西兴竹编灯笼用品介绍

西兴竹编灯笼

是2006年12年25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05月25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西兴竹编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全出自西兴。西兴是两浙门户,浙东运河之头,人文荟萃,商业发达。又因官吏、客商过往频繁,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所以西兴灯笼业特盛。那时西兴街上除了过塘行以外,最多的是灯笼店。编制灯笼成为西兴妇女的一门手艺和家庭副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照明工具不断创新,灯笼由单一照明变为喜庆节日的祝贺灯、仿古景点的装饰灯,形状色彩不断变化,深受各方欢迎。西兴竹编灯笼是一种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美术,制作精良,工艺复杂,要求甚高,西兴特有。电灯发明后,西兴灯笼逐步衰退,现在能编制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人。

工艺流程:

第一、剖竹劈篾:竹篾粗细因灯大小而定,细可如发,粗可似筷。

第二、编制灯壳:形于脑中,全凭手感。

第三、糊纸着色:选用上等桃花纸,用面粉浆糊粘在灯壳上,待干,用水性颜料着色。第四、画图写字:根据需要而定,有画上去的,有贴剪纸的。

第五、涂抹桐油:用熟桐油,以棉丝团蘸蘸,均匀涂上,一般为两遍,近年都用清漆代熟桐油。

第六、做底盘:圆木盘一块,正中钉上一只铁钉,插蜡烛用,直径两端插入铁丝,铁丝上端伸出灯笼壳,扭一个圈,以便提、挂。

相关材料:径竹,桃花纸,浆湖,水性颜料,熟桐油,墨汁,圆木,铁钉,铁丝。

相关工具:劈刀,锯,毛笔,浆糊木盆,刷帚等。

西兴竹编灯笼手工工作室!

主要是把浙江非物质文化-西兴灯笼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将灯笼工艺大师俞梧泉师傅的工艺技术全部用笔记记录,并整理了西兴灯笼从加工编织、制作工艺、糊标、手工剪纸、书画等各方面内容都进行了归类,使西兴手工灯笼这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了书面化,可教可学的文字依据,并开拓创新,将灯笼技艺营运到现代装饰工艺中去,展现新的使用价值和艺术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caipu/83660.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6月13日 上午11:17
下一篇 2023年6月13日 上午11: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