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鱼介绍,全世界年捕捞量最大的鱼类之一

鳕鱼(地方名称:大头青、大口鱼、大头鱼、明太鱼、水口、阔口鱼、大头腥、石肠鱼)。纯正鳕鱼指鳕属鱼类,分为大西洋鳕鱼(),格陵兰鳕鱼()和太平洋鳕鱼。鳕形目下有鳕科,通常的鳕鱼的概念扩大到鳕科鱼类,有50多种,它们中大多数分布于大西洋北部大陆架海域,重要鱼种有黑线鳕、蓝鳕、绿青鳕、牙鳕、挪威长臂鳕和狭鳕等。鳕鱼是全世界年捕捞量最大的鱼类之一,具有重要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鳕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以活血祛癖;鳔可以补血止血;鳕鱼的骨可以治脚气;鳕鱼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可以从1kg胰腺中提取12000IU胰岛素;鳕鱼的肝脏可用于提取鱼肝油(含油量20%~40%)。

鳕鱼物种简介

营养成分

鳕鱼制作

鳕鱼肉味甘美、营养丰富。肉中蛋白质比三文鱼、鲳鱼、鲥鱼、带鱼都高,而肉中所含脂肪和鲨鱼一样只有0.5%,要比三文鱼低17倍,比带鱼低7倍;肝脏含油量高,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DPA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和其他多种维生素。鳕鱼肝油中这些营养成分的比例,正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因此,北欧人将它称为餐桌上的“营养师”。

食物名称 鳕鱼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蛋白质 19g

食用指南

去腥方法

产生腥味原因

鳕鱼

起因鱼腥味的原因很多,综合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1)鱼类被来自外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所污染,如酚类、石油烃类等,通过其鳃、皮肤进入体内,引起肌肉异味;(2)来自饮食或环境中某些生物的代谢产物,如由放线菌和蓝藻代谢产生的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通过某些途径进入鱼类体内并蓄积而产生异味;(3)新鲜的鱼不适当地处理及储藏,导致微生物、酶的作用或自动氧化,造成新鲜物质的腐败。

方法

主要有化学脱腥法、物理脱腥法和生物脱腥法等。化学脱腥法包括酸碱盐法、抗氧化剂法等。物理法包括包埋法、吸附法、掩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和微胶囊法。

酸碱盐法

利用水产品中腥气成分与酸碱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腥味的物质,而盐的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是促进水产品中的腥气成分的析出,从而实现脱腥。同时有机酸对色素、脂肪、腥臭物质有溶解萃取并部分驱除的作用。另外有机酸还具有杀菌、消除组胺的作用,并能降低鱼肉pH值,在加工、贮藏中有利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抗氧化剂法

利用茶叶中的茶多酚、黄酮类、萜烯类物质,它们具有消臭,吸附异味的功能,此外,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可以消除甲基硫醇化合物,并与氨基酸结合,具有一定的钝化酶类和杀菌作用。

包埋法

是利用一些笼型分子(如β-CD)对分子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的包埋作用而除去异味。但一般的加入量较大,效果较难控制。

吸附法

利用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表面积的物质,如活性炭、玻璃纤维、酚甲醛树脂和多糖凝胶等,对腥味物质吸附,而达到除腥目的。但后几种并不实用,活性炭是最普遍的方法。

掩盖法

采用香辛物质或某些呈味物质特有的风味去掩盖那些不受欢迎的异味。

有机溶剂萃取法

利用有机溶剂对腥味成分的溶解萃取原理,达到脱腥的作用。常用的萃取剂有乙醇、乙醚,在脱腥的同时,还可以去除部分脂肪。而且脱腥效果随着萃取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微胶囊技术

利用胶类物质作壁材将腥味物质包在一微小封闭的胶囊内,而达到去腥效果。

生物去腥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一些大分子的腥味物质参与合成代谢转变成无腥物质,或是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转化成为无腥物质,以达到去腥的目的。该领域中研究较多的是利用酵母和乳酸菌发酵去腥,资料显示酵母粉对水产品的去腥味效果明显,但要控制好酵母的用量和处理条件,以免发酵过度,溶液呈现出不良的发酵味。

烹饪指导

鳕鱼[动物]

鳕鱼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烹制,蘸调味汁食用味道尤为鲜美。鳕鱼可被制成鱼肉罐头、鳕鱼干或腌熏鱼,鳕鱼子可新鲜食用,也可熏制或腌制。鳕鱼的舌头和肝脏也可食用。黑线鳕通常用来熏制或腌制,小鳕通常被制成鱼干。

为了去除腌制鳕鱼的盐分,将鱼放进容器内,将容器置于水槽内,上面有细水流注入,随着水槽里被注满水,盐分就会被冲掉。腌制的鱼干在烹制之前需要在水里浸泡8~12小时。煮鳕鱼的时候,不宜煮到沸腾,可放入清汤用慢火炖8分钟左右,也可放入已经煮沸的液体中稍煮一下,然后迅速地将锅子从炉子上拿开,在一旁搁置15分钟。

鳕鱼草菇粥

原料:稠粥1碗,鳕鱼200克,草菇50克,青豆适量;鲜汤240克,精盐、味精各1/2小匙,香油1/4小匙,葱、姜各适量。

做法

1:鳕鱼洗涤整理干净,切长方形薄片;草菇、青豆用水烫透,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2:锅中倒入调料鲜汤煮沸,下入姜末、草菇略煮一下,加入稠粥煮开,再加入鳕鱼片煮熟,最后加入精盐、味精、香油调匀,下青豆,撒葱末,出锅装碗即可。

真假物种

市场中卖的包括银鳕鱼、水鳕鱼、龙鳕鱼、油鱼等都不是纯正的鳕鱼。银鳕鱼,化名还有黑鳕和蓝鳕。不过,它在分类上属于鲉形目黑鲉科裸盖鱼属。油鱼是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通称,外形与鳕鱼长得有些近似,但并非一个种群。由于市面出售的鱼都是去头、切块销售,一般消费者凭外观很难分辨。油鱼含有人体不能消化的蜡脂,人体难以消化。部分人食用后会累积于直肠,会导致腹泻、肠胃痉挛等不适。油鱼的商业价值并不高,属低价鱼类,因为含油量高,主要用于提炼工业用润滑剂。

鳕鱼

从2009年开始,中国多个城市都出现过将油鱼冒充鳕鱼卖,导致消费者出现腹泻问题的报道。

由于油鱼引发腹泻的机制未完全明确,欧美多个国家将油鱼列入禁止食用名单,不少国家禁售或不建议国民食用油鱼。美国曾于二十世纪90年代禁运该鱼,现已经解禁,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然反对进口和州际交易油鱼;日本厚生劳动省列油鱼为“有毒鱼”,禁止入口。中国香港于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推出《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入口商都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同时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

截止到2013年,中国并没有对油鱼这样鱼类有禁止或者限制食用的规定,只对河豚等极少数鱼类下了限令。

龙鳕、圆鳕、扁鳕、银鳕、蓝鳕、金鳕、黑鳕、狭鳕、青鳕、岩鳕、水鳕,名称五花八门的鳕鱼您吃过哪几种?虽然真正的鳕鱼已经面临绝种的危险,可是在餐饮料理的世界里,被叫做鳕鱼的鱼料理仍很多,但绝大部分的鳕鱼都并非真正生物学分类中的鳕鱼,只是一种商品的名称。这些鱼类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鳕鱼就连大多数的厨师都分不清楚,如果把这些鱼类去头、去脏、去骨、去皮切块或切片之后,外观上就更难以辨别,几乎与真正的鳕鱼肉身一模一样。

在生物学分类方式中,鳕鱼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鳕形目,鳕科,鳕属。只有鳕形目,鳕科,鳕属的鱼类才是真正的鳕鱼,而且只有三个种,也就是太平洋鳕、大西洋鳕和格陵兰鳕3种。市面上众多的鳕鱼不是同科不同属或同目不同科,就是不属于鳕形目的鱼类。这些与鳕鱼几乎扯不上关系的鱼类,会被冠上鳕鱼的名称,是因为鳕鱼濒临灭绝,且大西洋鳕鱼渔场逐一关闭禁止捕捞以后,市场为了寻找替代品而产生的。用其他非鳕鱼类冠上鳕鱼名称这样的标示方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

鳕鱼形态特征

鳕鱼

鳕鱼体延长,稍侧扁,头大,口大,上颌略长于下颌,尾部向后渐细一般长25~40厘米,体重300~750克。颈部的触须须长等于或略长于眼径。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明显、背鳍3个,臀鳍2个,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体色多样,从淡绿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为暗淡红色到鲜红色;头、背及体侧为灰褐色,并具不规则深褐色斑纹,腹面为灰白色。

物种对比

鳕鱼生活习性

鳕鱼是冷水性中下层鱼类,为群居鱼类,大部分生活在水温为0~16°C的寒冷海里,成鱼主要栖息在175-225米水层,幼鱼在80-100米。成、幼鱼均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成鱼有从深水向浅水产卵洞游、幼鱼有集群分布的习性。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如磷虾、糠虾、胡瓜鱼、毛鳞鱼等。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洄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一般4-5龄性成熟。产卵期在12月到翌年4月,盛期在1-2月,怀卵量为25-100万粒,万粒,沉性卵,卵径为0.98-1.05mm,受精卵在6-7°C水温下12-17天孵出。

冷水性底栖鱼类,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鳕鱼大部分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温0℃~16℃的寒冷海里。

鳕鱼以其他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吃得多,长得也快,10年左右能长到1米大;食量大,是贪食的洄游鱼类。因集群性生活,捕捉很容易,自古就是相当有名的食用鱼。繁殖力强,体长1米左右的雌鱼,一次可产300万~400万粒卵之多。黄海生殖期1~2月,怀卵量34万~83万粒,沉性卵,径0.98~1.05mm。

北极鳕鱼分布于整个北极地区,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当温度超过5℃时,即不见它们的踪影。它是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6厘米,是北极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夏季,北极鳕鱼主要生活于喀拉海区巴伦支海的结冰区边缘。北极鳕幼鱼以小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随着生长,它所摄食的浮游生物个体逐渐由小变大,并部分地捕食小型鱼类。

到每年的9月,北极鳕开始向西方和南方迁移,在冬季零下温度时进行产卵,为浮性卵,产卵量为9000~18000粒。由于水温低,所以孵化期长达4~5个月。

北极鳕鱼的生长速度在寒冷的北极可谓神速,3龄时,平均体长17厘米,4龄则可达19.5厘米,5龄为21厘米,6龄为22厘米。北极鳕鱼的最高年龄可达7岁。北极鳕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岁,并且其中大部分个体一生中只产卵一次,产卵期间则停止摄食。产卵之后有的北极鳕鱼游入河口或河的下游,再游入外海。

鳕鱼分布范围

鳕鱼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原产于从北欧至加拿大及美国东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目前的主要出产国是冰岛、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及日本的北海道。在中国,鳕鱼主要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其主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南部及东南海区,是北方沿海出产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

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两侧的一般栖于近底层,由近岸带到深海区。原产于从北欧至加拿大及美国东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世界上鳕鱼主要出产国是加拿大、冰岛、挪威及俄罗斯,日本产地主要在北海道。

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岛南部及东南海区有主要的渔场。

鳕鱼主要品种

鳕科下设鳕属,鳕属里的三种鱼:大西洋鳕鱼(Gadusmorhua),格陵兰鳕鱼(Gadusogac)和太平洋鳕鱼(Gadusmacrocephalus)才称得上传统意义上纯正的鳕鱼。

大西洋鳕鱼

生活在大西洋北部,是一种冷水鱼,最大可以长到近两米长,一两百斤重。鳕鱼肉质细嫩,肉味清淡,体型大,产量大——有说法在鳕鱼鱼汛的时候,人们可以踩着它们的背在海面行走。从维京时代开始,北欧的渔夫们就开始成规模的捕捞大西洋鳕鱼。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个半岛叫鳕鱼角CodCape,就是早年间鳕鱼商人命名的,而著名的波士顿茶党中,也有“鳕鱼新贵”的身影。19世纪中叶,炸鳕鱼配薯条成了英国工人阶级钟爱的快餐食品。到了20世纪,捕捞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鳕鱼数量急剧减少。包括英国在内的邻国渔民已经把捕鳕船开到了当时经济严重依赖捕鳕业的冰岛。为了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冰岛政府连续修改法律扩展自己的管辖海域。英国和冰岛一场鳕鱼争夺战打了二十多年,最终在北约的调停下,英国接受了冰岛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大西洋鳕鱼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70年开始,全球大西洋鳕鱼的渔获量已经下降了70%。鳕鱼摇身变成了濒危鱼种。后来一度被人们认为很悲观的大西洋鳕鱼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年捕捞量在80万吨左右。中国海域并没有大西洋鳕鱼,而俄罗斯等鳕鱼捕捞大国纷纷将渔捕获在运至中国港口,凭借着中国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将中国再加工的鳕鱼产品得以行销世界,中国成为是欧洲市场最大的大西洋鳕鱼产品供应商。

鳕鱼学名Gadus,俗称Cod,是西方人爱吃的一种海鱼,早于17世纪,当时在北美洲的移民已将鳕鱼晒干后输往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等地出售。由20世纪起,随着电冰箱的发明,鳕鱼多以急冻鱼块出口。鳕鱼的鱼肉为雪白色,肉质嫩滑结实而味淡。而鳕鱼肝脏亦含大量维生素A及维生素D,故经常被用作提炼鱼肝油。鳕鱼曾在英国与冰岛之间引发了三次战争,令人惊讶的是,庞大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竟然败给了小渔船改造的冰岛炮艇,世界老牌海军强国连续输掉了这三场战争。

太平洋鳕鱼

个头普遍比大西洋鳕鱼小,但外形看上去跟大西洋鳕鱼没什么差别,口感难分伯仲,由于太平洋沿岸国家没有欧洲那样的鳕鱼情结,所以它一直比较默默无闻。中国的黄渤海也是太平洋鳕鱼的产地,然而沿海居民对它鲜有重视。

格陵兰鳕鱼

生长在格陵兰岛海岸线周围的海域中。由于产量很少,在市场上鲜有露面。

鳕鱼种类

细身宽突鳕

学名:Eleginusgracilis(鳕科)地方名:鳕鱼

鳕鱼

形态特征:背鳍11~15,15~23,18~21;臀鳍20~24,19~22;胸鳍i-17-i;腹鳍6;尾鳍60  。

身体长形,稍侧扁;尾柄显著。头较大。吻稍突出。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口大,稍低。唇厚。下颌中央有1颏须。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端达眼下方。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行细尖牙。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头和体均被小圆鳞覆盖。侧线1条,完整。背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后上方;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从朝鲜半岛(黄海)往西南至韩国仁川,东南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峡至楚科奇海,东至维多利亚岛南部沿海。中国产于黄海、图们江流域、黑龙江河口。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鱼类,栖息于较深水域,也进入河口、半咸水及附近的江河流域。主要捕食小鱼、甲壳动物。

经济意义: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捕捞对象,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

太平洋鳕

学名:Gadusmacrocephalus Tilesius(鳕科)地方名:鳕鱼、大头鳕、大头鱼、大头腥、明太鱼

形态特征:背鳍12~14,16-19,18-20:臀鳍19-22,18-20;胸鳍18-19;腹鳍ii-4;尾鳍41~44

体长形,稍侧扁。尾部向后渐细。尾柄细且侧扁。头大。吻前端圆钝,稍突出。眼中等大,侧上位。口大,微斜。唇厚,下唇下缘有绒状小突起。下颌联合的下方有1颏须。下颌较上颌稍短。两颌及犁骨有尖牙,外行颌骨牙较长较大。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外行鳃耙发达,内行鳃耙均呈小突起状。鳃耙3+17-19。鳃盖条7。具假鳃。头和体被长椭圆形小圆鳞。侧线1条,完全。背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略后上方;第二背鳍略后于第一背鳍;第三背鳍位于第二臀鳍上方臀鳍2个,第一、第二臀鳍分别与第二、第三背鳍相对。胸鳍侧中位。腹鳍喉位,左、右鳍条相距远,第二鳍条突岀,略呈丝状。尾鳍后端浅凹形。头和体背侧淡褐绿色,散布许多暗褐色斑点,腹侧淡白色。各鳍蓝褐色,腹鳍和臀鳍色较淡。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白令海峡、朝鲜半岛、中国、日本、阿拉斯加湾,南至美国洛杉矶沿海。中国产于渤海和黄海。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鱼类。喜群居,通常栖息于水深15-250m的海域。以小黄鱼、太平洋鲱等小型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个体较大,最大体长可达80cm。

经济意义: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是北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黄线狭鳕

学名:Theragrachalcogramma(鳕科)地方名:明太鱼、鳕鱼

形态特征:背鳍13~14,18~19,21;臀鳍22-23,21-23;胸鳍19-20;腹鳍6;尾鳍42

体细长,呈梭状,前部稍粗大,向后渐细,稍侧扁。头中等大。吻稍突出。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口大。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达瞳孔前缘下方。下颌中央有1短痕状颏须。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行细尖牙。上、下颌外行牙较尖长。下咽骨有绒毛状牙群。舌宽钝,前端游离。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外行鳃耙细长,内行鳃耙钝突起状,鳃耙数6+26。头和体均被细小圆鳞。侧线1条,完整。背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背鳍高,始于胸鳍基后上方;第二背鳍略后于第一背鳍;第三背鳍位于第二臀鳍上方。臀鳍2个,第一、第二臀鳍分别与第二、第三背鳍相对。胸鳍侧中位。腹鳍喉位,左、右鳍条相距远,第二鳍条突岀呈丝状。尾鳍后端浅凹形。头和体背侧橄榄色,具2~5条暗色纵带状斑纹,纵带状斑纹间为黄色纵纹。腹侧白色。背鳍橄榄色。胸鳍暗黑色。腹鳍与臀鳍灰色。尾鳍淡橄榄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鄂霍茨克海、白令海、朝鲜半岛、日本、美国阿拉斯加州沿岸。中国产于黄海东部。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鱼类。常在接近0℃水温时聚集,生活于深处的水域,有时也在水面活动。主要捕食小鱼、甲壳动物。最大体长可达80cm。

经济意义:是北太平洋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具有经济价值。

多棘腔吻鳕

学名:Caelorinchusmultispinulosus Katayama(长尾鳕科)地方名:鳕鱼、腔吻鳕

形态特征:背鳍Ⅱ-9~10,93~104;臀鳍90-105;胸鳍15~16;腹鳍7;尾鳍1。

体细长形,前部稍侧扁,向后渐细尖且侧扁。头较大,前部尖突,平扁,后部稍侧扁。脊棱发达。吻尖长,突出。鼻窝位邻近眼前方。眼长椭圆形,位于头中部侧上方口小,下位。上颌长大于眼径,自鼻窝中部下方伸达眼后缘前上方。上、下颌具绒毛状牙,牙群带状。颏部具1须。鳃盖膜在眼后缘下方与峡部互连,后缘有游离膜。鳃耙呈突起状,有小刺。鳃耙数1-2+6-8。头和体被弱栉鳞,鳞宽五边形,栉刺细尖,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喉部、胸部鳞刺较规则,近似辐射状。侧线1条,完整。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后上方,较高,第二硬棘最长,不显著突出,为丝状,可伸达第二背鳍前端;第二背鳍始于肛门的略前上方。臀鳍较第二背鳍发达。胸鳍较长,侧中位,第三、第四鳍条最长,不达肛门。腹鳍始于胸鳍基后端下方,第一鳍条略突出呈丝状。尾鳍细尖。体背侧淡蓝灰色,散布有许多明显的虫纹状或云状不规则斑块,体侧稍下方也常有1或2纵行暗棕黑色斑纹,沿第一背鳍基下方常有1纵行小黑点。体下侧银色或淡蓝白色。各鳍暗灰色。第一背鳍第二棘后灰黑色。腹鳍常有小黑点。口腔白色。鳃腔及各鳍暗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产于黄海、东海。

生态习性:为深海底栖性鱼类。主要栖息于泥砂底质水域。以多毛类、甲壳类为和南海主食。

经济意义:肉可食用,经济价值不高。

鳕鱼保护现状

走向灭亡的鳕鱼

过度捕捞造成大西洋鳕鱼数量锐减。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纽芬兰海域的大西洋鳕鱼数量直线下降了99.9%,这也是有史以来现存海洋乃至陆地动物最严重的“崩溃”之一。尽管各国从1993年起陆续实行了一系列禁令,并期待能够看到鳕鱼种群数量的复苏,然而,在10多年的有限捕捞甚至禁渔后,鳕鱼数量并没有表现出反弹的迹象,而是仍然维持在历史最低点,其个体的大小也远不如从前,成年鳕鱼的平均尺寸在几十年间下降了约20%。由于最大且生长最快的鳕鱼几乎被捕捞殆尽,因此现存鳕鱼的生长及繁殖都非常缓慢。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所谓的“从长计议”——只捕大鱼、放生小鱼,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物种的进化,最后导致“弱小者生存”这一可怕的后果。挪威科学家在对近3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证实:大量捕捞大型个体将导致鳕鱼平均尺寸的减少。鳕鱼与它们的“祖先”相比,个头小,成熟期早,产卵时间早,产下的鱼仔也是弱小的。这种进化的趋势事实上在鳕鱼的数量崩溃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科学家指出,渔民们应该把那些最健壮的鳕鱼放回大海,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它们正常的繁殖。最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方法不是捉大放小,而是适度地随机捕捞。这样,那些肩负着繁殖使命的强健的个体就不会有过度的进化压力。

加拿大科学家利用建立完善的渔业储备模型,对生活在纽芬兰的鳕鱼种群的未来进行了预测。这些模型考虑了鳕鱼种群的繁殖率——基于鳕鱼幼体在种群中的比例、成年个体的生长状况以及自然死亡率。最终的预测结果令人遗憾:如果允许有限捕捞,生活在海湾南部的鳕鱼种群将在未来20年内灭绝。即便捕捞鳕鱼的渔业活动被完全禁止,这些种群也将在38年内消失殆尽。此外,虽然生活在加拿大以外的其他大多数鳕鱼种群数量保持完好,但是它们可能也会在未来几年内遇到同样的问题。

法国科学家还发现,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洋温度升高正在对鳕鱼造成双重的灾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海水温度不断升高造成浮游生物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对鳕鱼的生长环境带来长期的变化。幼年鳕鱼主要以海洋浮游生物为食。海水温度升高令浮游生物的数量及季节性变化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打乱”了鳕鱼正常的食物供应。因此,能够正常发育、存活下来的鳕鱼数量日益减少。

大西洋鳕鱼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2.3——易危物种(VU);

《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安全生物限制级(SBL)。

鳕鱼主要价值

一般栖于近底层(水深0-2740米),属冷水性底层鱼类,为北方沿海出产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白细鲜嫩,清口不腻、世界上不少国家把鳕鱼作为主要食用鱼类。在北欧,鳕鱼被称为“餐桌上的营养师”,除鲜食外,还加工成各种水产食品,此外鳕鱼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维生素A和D,是提取鱼肝油的原料。

从鳕鱼肝脏提炼出来的油脂是重要的维生素D来源。鳕鱼奶白色的鱼肉精瘦鲜美,肉质紧实程度取决于鳕鱼的新鲜程度和大小。鳕鱼对心脑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中清蒸鳕鱼清淡爽口,简便易做,还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鳕鱼肝可用于提取鱼肝油(含油量20~40%),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鳕鱼肝油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不饱和酸的十万分之一浓度即能阻止细菌繁殖。肝油还可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鳕鱼肝油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鳕鱼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可以从1kg胰腺中提取12000IU胰岛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鱼肉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鳕鱼为原料,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酶工程技术提取的小分子肽,富含可溶性钙,具有极高的生物安全性,极易被人体吸收。

鳕鱼

1996年全球鳕鱼捕获量达1071万吨,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12%。主要捕捞种类属鳕科、无须鳕科和长尾鳕科。

中国远洋渔业于1985年起步至1991年,大型拖网加工船一直在白令公海作业,由于世界主要渔业国捕捞过度,几年之内白令公海的狭鳕资源就衰竭了,刚刚兴起的中国远洋捕捞业陷入了窘境。在鄂霍次克海中部有个南北狭长形如一尾狭鳕、四周被俄罗斯200海里经济区包围的小公海。当时远洋公司的冷藏运输船“海发”号在鄂海运鱼粉时,意外发现了“新大陆”,波兰数艘大型拖网加工船在此捕捞狭鳕,随即中国远洋船队蜂拥而至,从此揭开了中国远洋渔业的新篇章。

营养价值

鳕鱼

鳕鱼的肉质白细鲜嫩,厚实刺少,肉味甘美,清口不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食用鱼类。鳕鱼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镁、硒等营养元素。

鳕鱼其蛋白含量比三文鱼、鲫鱼、鲳鱼和带鱼都高;而脂肪含量要比带鱼低7倍,比三文鱼低17倍左右。鳕鱼鱼脂中含有球蛋白、白蛋白等,还含有儿童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其比值和儿童的需要量非常相近,十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鳕鱼的肝脏大且含油量高(含油量20-40%),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和EPA外,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以及其他多种维生素,是提取鱼肝油的优质原料。鳕鱼肝油中这些营养成分的比例,正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另外,鳕鱼肉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鳕鱼在欧洲被誉为“海中黄金”和“餐桌上的营养师”。

鳕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鱼肉可活血祛瘀;鱼鳔可补血止血;鱼骨可治疗脚气;鱼肝油可敛疮清热消炎,抑制结核杆菌,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其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鳕鱼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可以从1kg胰腺中提取12000IU胰岛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

经济价值

鳕鱼

加工饲料鱼粉

鱼粉是用经济价值较低、鲜度比较差的鱼类以及水产品加工的下脚料等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全世界的鱼粉生产国主要有新西兰、秘鲁、丹麦、智利、挪威、日本等国,其中秘鲁与智利的出口量约占总贸易量的70%。中国鱼粉产量不算很高,主要产地在浙江、山东,其次为河北、天津、福建、广西等省市,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岛。20世纪末期,每年我国大约进口鱼粉70万吨,约80%来自秘鲁,10%来自智利,还有少量来自日本、美国及一些东南亚。

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

鱼皮是食品工业、化工生产及医药的重要原料,近几年鱼皮的价值渐被许多国家重视,充分利用鱼皮资源,开发鱼皮的新产品,成为鱼产品下脚料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产水解蛋白

鱼类加工下脚料中粗蛋白含量较高,据报导青鳞鱼下脚料粗蛋白可达58.7%,是鱼肉粗蛋白的76%,烤鳗下脚料粗蛋白的含量为22.6%。为了充分利用鱼加工的下脚料中蛋白质资源,国内不少研究者探索利用下脚料生产鱼水解蛋白。张陆霞等以鳕鱼下脚料鳕鱼排为原料,用复合蛋白酶水解鳕鱼排来提取鱼肉骨蛋白,并利用获得的可溶性蛋白制备美拉德反应产物。结果表明,鳕鱼排酶解获得可溶性物质得率为24.14%,鳕鱼排水解蛋白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铁还原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抗氧化性的营养风味型食品添加剂。

鱼油提取

鱼类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加工废弃物。经测定,其中内脏脂肪含量较高,约占总质量20%左右。DyerberJ等通过实验证明鱼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丰富,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症、抗过敏、预防动脉硬化、预防老年痴呆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大脑学习机能和预防视力下降等生理功能。

鱼骨加工

鱼骨中含有相当丰富的钙、磷,且比例合理。鱼骨中含有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优质活性钙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鱼骨粉则是以加工剩余的鱼骨为原料,经高温、皂化脱脂、脱腥、脱胶、干燥、粉碎等过程而制成的一种天然补钙产品。生物利用和临床试用的研究表明,鱼骨粉具有较好的钙吸收和存留率,是一种利用率较高的优质天然钙剂。

薛长湖等以鳕鱼排为原料,研究了盐酸、乳酸和乙酸在不同浓度、温度下,对鱼骨粉提取骨钙的效果,结果表明用6%的盐酸在115°C下对鳕鱼鱼骨中钙的提取效果最好,可高达60%以上;以鱼骨制取的活性钙粉含钙38.27%,含磷为17.73%,Ca/P比约为2:1,而Cu、Mn、Mg、Fe、Zn、Se等微量元素在鱼骨活化处理后有一定的损失。霍健聪等以鳕鱼加工中产生的鱼骨为原料,探讨了鳕鱼骨钙粉的制备方法,同时以Wistar大鼠为模型研究鳕鱼骨钙片的生物学功效。结果表明,制取鳕鱼骨钙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mol/L的NaOH溶液,浸泡30h,60%的乙醇,浸泡15h,选4%的聚乙烯吡咯烷酮乙醇溶液作为粘合剂,填充剂与奶粉的配比为1:2。另外,动物实验表明,鳕鱼骨钙片2g/(kg·d)和鳕鱼骨钙片5g/(kg·d)可显著提高大鼠血钙、血磷和骨钙含量,具有促进骨生长、提高骨密度和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原创文章,作者:芒小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caipu/jiachagncai/8136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食趣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hgg.net/

(0)
上一篇 2023年6月6日 下午12:02
下一篇 2023年6月6日 下午12: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